1953年-1954年的《改建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
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即将开始大规模建设,而且当时已出现建设过于分散、占用土地过多的问题,城市建设迫切要求城市总体的指导。1953年春,都市计划委员会提出了甲、乙两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附图1、2)。两个方案的规划年限均为20年,在城市大布局上无原则区别。规划城市总人口450万,城市总用地500平方公里。发展地区东到高碑店,南到凉水河,西到永定河长辛店,北到清河镇。同年夏季,市委规划小组在甲、乙两个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规划草案要点提出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第一,以全市的中心区作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
第二,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要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第三,在改建和扩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和特点,又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除那些妨碍城市发展和不适于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
第四,对于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一概保留束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也是及其错误的。目前的主要倾向是后者。
第五,改造道路系统时,应尽可能从现状出发,但也不应过多地为现状所限制。
第六,北京缺乏必要的水源,气候干燥,又多风沙,要有步骤地改变这种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规划中城市规模按二十年左右人口可能达到500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到600平方公里左右考虑。规划要点是:行政中心设在旧城中心部位。四郊开辟大工业区和大农业基地。西北郊定为文教区。道路格局采用棋盘式加放射路环路系统。居住区采取9-15公顷、以四、五层住宅为主的大街坊作为基本单位。引永定河和潮白河水入城,开辟市内运河。扩大绿地面积,营造大森林、防护林和苗圃。把铁路环移至市区外围,客车总站设在永定门外。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扩建自来水;下水道实行雨污分流;增建电厂;发展煤气供应;筹划地下铁道;统一规划设计地下综合管道。
1954年,在《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的意见,进行了修改。(附图3、4)
这个规划草案虽然不够成熟,党中央也没有正式批准,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北京城市建设,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划草案进行的。
1957年-1958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1955年在原有的《改建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编制工作,经过两年的工作,于1957年春拟定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附图5、6)。
这个初步方案在基本规划指导思想上和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上,与1953年的规划草案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各方面的规划内容大大丰富和深化了,许多规划设想更加具体化了。在城市布局上采取了”子母城”的形式,有计划地发展四十多个卫星城镇。在市区,工业、仓库、高校、科研等功能布局在原规划草案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商业服务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均匀分布的原则。规划设置了三个环路、三个公路环和十八条放射路。新辟城市水源,分步骤地从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和黄河引水,开辟京津运河直接出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