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灵魂
我决定亲眼见一见中国的大城市,真正了解一下历史、野心和地理因素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节奏中形成各种变化。我选择的三座大城市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与非洲贸易网络的前沿阵地、西部新丝绸之路、和传统重工业核心地带的复兴吧。我们略过了北京和上海,降落在广州、乌鲁木齐和沈阳……
在当代中国的城市中旅行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窗外的景色难以使人联想到任何历史甚至独特之感。不论哪里看起来都是如此的相似,不免让人麻木。又是一个中石化加油站、另一个肯德基、另一座新的高层公寓楼,尽管它们有托斯卡纳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区别。一个接一个的新机场、新家乐福。但是,这种似曾相识之感是具有误导性的。
中国目前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43个,到2025年将达到221个。这些大城市一眼看去似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一个大都会显然不仅仅是一堆建筑物聚集在一起,它的基础也并非单纯的水泥混凝土。除了罕见的几个例外,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化城市都具有漫长、曲折、不断演变的历史。近期在北京举办的一次文学研讨会上,《纽约客》记者和作家查建英被问到,“历史和现代”如何在中国共存。查出版过中文和英文的书籍,是当今最富洞察力的作家之一,她在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她思考了一下,说:“这取决于你所关注哪方面的历史。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生活方面的历史——语言、饮食。至于建筑?”她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每个朝代都会拆掉前朝的宫殿,建造新的,这与欧洲的传统截然不同……摧毁旧事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北京是一个伟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我目前的居住地,但或许外界对它的评价有些过高了,至少错误地把它当成理解中国的窗户。中国与其它一些历史上曾经宣称是宇宙中心的国家不同,它从未经历过由某一个大都市统治整个国家的时期。北京不同于伦敦、巴黎、罗马、马德里、君士坦丁堡和开罗等帝王长期盘踞的城市(中国历史上有6座都城),它甚至从未扮演过主导文明走向的角色。它一直是中国的行政中心,而不是经济、宗教、工业中心,甚至算不上时尚中心。在法国,一句俗语总结出首都城市的超级向心力:一个人“不是巴黎人,就是乡下人”——要么来自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要么来自农村。但是在中国,一句古老的谚语表达的却是相反的意思“山高皇帝远”。换句话说,国家的中心不了解,或者无法控制中国广袤地域里发生的事情。
图片分享:
我们可以借用一张异乎寻常的地图来形象地阐述这种发散的状况,这幅由人类学家William Skinner编制的地图出版于1977年,包含在一本中国城市研究文章的合集中。Skinner把中国分为9个半独立的经济、文化中心(如果算上西部内陆,是10个地区),它们之间的边界是合乎逻辑的地理天堑,如山脉,每个地区都集中在河流盆地、海岸、农业和运输中心地带。每个地区的经济都围绕着一个主要的城市,或者位于地区核心地带的几座城市。中方英里——在历史上,陆路交通的障碍和代价限制了物品和思想的流动。因此每个地区都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厨艺和城市领导阶层。这不是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体系,Skinner写道:“我在早期研究中国城市时就发现,它们并非一个整体的城市体系,而是若干个体系,相互之间的关联不大。” Skinner为每一个地区都起了
中国城市的灵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