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美学的改变论文.doc


文档分类: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美学的改变论文
..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过去三十年里有两方面大的倾向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审美研究”为中心的各种理论建构;二是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借力“文化研究”而获得迅速展开的审美文化批评。在这两方面倾向中,其实都存在着一个“如何确立感性自身意义”的问题:在前者,“感性”问题主要被置于审美认识系统中来把握,即如何和怎样在同人的认识理性的关系方面,发现感性活动在审美中的具体存在,进而选择和确定其在美学上的结构性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感性”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美学来说还是一个认识论话题..,80年代中国美学也因此基本属于哲学内部的认识研究范式,包括当时非常流行的各种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教育研究等等,大体都没有脱离审美认识系统框架。在各式各样强调“审美研究”的美学理论中,“感性”的存在价值具体体现在它与人的认识理性的对应关系上;“感性”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不能离开理性在审美认识系统中的确定性和规范性。就此来看,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以追求建构“完备”的体系化理论为目标,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它既合理地强化了美学作为哲学认识论的学理身份,又弥补了过度张扬人的认识理性的美学理论之结构性缺失,向当时的中国美学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前景,实现了“拨乱反正”时期中国美学对人的审美权利的期待。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于借助“文化研究”而展开的审美文化批评活动来说,“感性”问题却超越了一般认识论层面:“感性”在这里并非一种结构性存在,也不是同认识理性处于直接对应关系中的存在;它被归于人的当下生活语境,是人在现实中的生活情感与生活动机、生活利益与生活满足的自主呈现,同时也是人的直接生活行动本身。在这个层面上,“感性”体现了与整个认识系统的关系疏远化、与人的认识理性的关系间接化,既不再具体受制于认识理性的制度性要求,也不仅仅囿于其自身作为认识本体在审美认识系统中的既有位置,而是以一种自然存在的方式作用并显现为人的直接现实生活形态。因此,对于在文化研究系统中展开自身的审美文化批评活动来说,“感性”问题的存在论特性才是根本——尽管它的认识论性质依然不可忽视,但问题的核心已经发生转移,不再是一般意义上如何确立感性在哲学认识论系统中的结构性身份,而是如何在感性的现实呈现中确立“感性意义”的独立形象。
这样,我们发现,在审美文化批评中,“感性”问题其实具备了两方面看似对立、实际在共同文化语境中相互关联的特性。首先,在当下生活实际中,
“感性”并不构成认识系统的存在本体,而是作为当下存在现象直接呈现着,所以,在审美文化批评层面,“感性”问题同作为认识系统主导因素的认识理性之间并不发生直接对应关系,具有相对于认识理性的间接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的认识理性的规定性来责备当下现实中人的各种感性满足和利益实现要求的非正当性,不免有些文不对题。在人的当下生活层面,感性的生活情感与意志、生活利益与满足在形式上是自足的,在内在性方面则是自然合法的。由此,在审美文化批评活动中,“感性”问题根本上体现了一种由感性与理性关系的间接性所造就的非对抗性质。感性存在的自足性并没有直接破坏理性在认识关系上的绝对性,而理性在认识系统中的权力同样也不可能自动生成为当下生活的必然性干预力量。
其次,在审美文化批评范围内,“感性”问题体现了相对于人的当下生

美学的改变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8-03-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