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材培养
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材
99年6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关于素质教育的新提法,这种提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素质教育为什么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理由可以列出很多,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所指出的:“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中央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新论断,显然是根据我们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即当前的时代特点: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不创新就会被任人宰割,不创新就没有你生存的空间。99年上半年在南联盟所发生的一切,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所以,是形势要求我们创新,是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材。
二、培养创新人材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1. 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材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
所谓“创新人材”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材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材,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通常也简称之为创造思维)。这是因为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材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事实上,如果对创造性思维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就必然会迷失方向,甚至把过时的或错误的东西当时髦。目前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偏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 当前学术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的五种偏向
(1)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2)将直觉思维混同于形象思维;(3)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对立起来;(4)认为发展右脑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5)忽视辨证思维的研究。
3. 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
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指出[3],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这六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地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平行并列地、不分主次地结合在一
教育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