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专题:战略布局之文化建设
案例: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镜头一:芙蓉姐姐能否承载“行为艺术”的嬗变。
2005年,在网络舞台上,第一个大红大紫的莫过于芙蓉姐姐了。年初,一个网名叫“芙蓉姐姐”的女性,在网络上陡然窜红。她成名的诀窍是,不断地在水木清华BBS上张贴自己的生活照,同时以令人生畏的激情,在网上发表了大量与玉照交相辉映的抒情文字。她那自我陶醉地扭动舞姿,做出风情状,颇有“行为艺术”的味道,曾经每天都有5000以上的人同时在线等待有关她的图片、文字和视频!
课程导入:
镜头二:“娱乐传销”的超级女声
2005年度,湖南卫视这个电视娱乐中的“黑马”,再次风头出尽。不管赞誉还是贬损,“超级女声”四个字,至少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叫响,几乎无人不知超女。超级女声虽然早就拉下了帷幕,但其鸣远未收兵,演出的舞台已经从演播室转向巡回演出,商业包装,娱乐炒作,“玉米”、“凉粉”、“笔迷”等富有新型文化含义及特殊群体标志的词语火速流行,数以亿计的目光集中在那几个年轻女孩的身上,关注程度空前绝后。
课程导入:
案例: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镜头三:用权谋哲学“烹饪”名著
2005年被誉为“原创长篇小说年”。12月8日揭晓的第二届《当代》长篇小说2005年度最佳奖中,贾平凹大悲无言的《秦腔》,余华十年磨一剑的《兄弟》(上)榜上有名。贾平凹和余华等老作家“还魂”,人气固然很旺。和《水煮三国》、《麻辣水浒》、《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畅销书相比,究竟是原创的新作有名,还是“烹饪”的名著影响更大,暂时还不好下结论。
课程导入:
案例: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镜头四:“民间国葬”演艺界明星
2005年4月10日,59岁的著名电影导演陈逸飞在上海去世,引起社会关注;8月18日,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因为心脏病发作,在家中去世,令喜爱她的观众愕然;8月30日,演员傅彪去世,悼念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者。9月1日,傅彪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几千名群众自发来到现场。网上的悼念,更是隆重之至,以至于谁不知道傅彪,会被当成“娱乐文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5年7月6日,院士黄昆走了,科学界扼腕,许多普通公众相当茫然:黄昆是谁?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却是陌生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胡亚东说,不仅是黄昆,几乎所有科学家,特别是搞基础领域研究的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物理大师黄昆
课程导入:
案例: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镜头五:突如其来的艺名事件
6月11日晚,香港凤凰卫视首次披露了去世一周年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生前留下的一份声明,称“将收回陈百玲对‘小香玉’这个艺名的继承权和使用权”。“声明”说,当初给孙女陈百玲起艺名叫小香玉,意思是要求她把常派豫剧表演艺术继承和发展下去。“可是她从1997年开始,就不按照这个承诺办事了”。祖母希望孙女经常上演《拷红》、《白蛇传》、《花木兰》,而“小香玉”却背离了豫剧传统剧目,改演别的节目。尽管小香玉坚信自己没有违背继承和发扬豫剧的誓言,但祖母的声明,还是说明了一切。
课程导入:
案例: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镜头六:从今往后的端午“祭”谁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从今往后,端午节在世界上可能被“端午祭”所取代,一字之差,其“法人代表”已经大相径庭,端午节那天,我们祭祀屈原的同时,恐怕还需要祭祀失去了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西方的圣诞节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情人节、愚人节甚至万圣节都在以迅猛的速度与超强的普及率走进国人的生活。
课程导入:
案例: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镜头七:恶作剧搞得福娃“变脸”
2005年11月11日晚,北京2008年奥运吉祥物出炉,五个可爱的福娃从此被赋予了生命,和中国人民一起,大声向世界说出“北京欢迎你”。很快,五个可爱的奥运吉祥物“福娃”形象竟被网友篡改为各种版本——“超女版福娃”、“灌篮高手版福娃”、“葫芦娃版福娃”、“小新版福娃”等,被篡改的“福娃”竟然多达22个版本。
中国网络上那些“文化刽子手”们,为了证明其存在,为了引起网友的关注,不惜破坏代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形象的文化产品,从“福娃”到中华民族象征的文化标志,被“动土”、“涂鸦”后的网络扭曲产品比比皆是,触目痛心。
课程导入:
案例: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课程导入:
思考:
,你各有何看法?
?为什么?
3. 面对当今中国如此文化现状,你认为症结出在哪里?能否描述一下你理想的社会文化状态?
课程导入:
毛概第七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