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论文.doc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论文
..毕业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从西行求学、回国译讲和培养人才以及从理论上继承、发展陈那新因明三个方面来加以评述。
玄奘法师既是研习因明的楷模,也是运用因明工具宣传其唯识思想的典范。
在留学后期,奘师创造性地运用因明工具来论证唯识思想,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无人敢破..毕业,不战而胜,取得了辉煌胜利。他因此而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为“解脱天”。这为玄奘法师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留学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玄奘进入北印度到无遮大会的十多年中,玄奘自始至终十分重视对因明的学习和钻研,这构成他西行求法的重要内容。
在玄奘赴印之前,因明学在中国仍是一门十分冷僻因而无人研习和弘扬的学问,许多佛门中人恐怕也不知因明为何物。尽管在4世纪中叶,古因明就开始传入,5世纪后半叶和6世纪中叶有了古因明的早期著作《方便心论》和晚期代表作世亲《如实论》的译本,但是没有什么反响,更没有著述。在5世纪后半叶到6世纪初,因明学在印度有重大变革,以世亲为代表的古因明为陈那创建的新因明所取代。陈那的新因明对中国佛教徒来说恐怕是闻所未闻。
奘师之所以对因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它是一门新鲜的学问,另一方面因为它是唯识学的逻辑工具。因明是关于论证的理由的学问,因明学是印度教育中必修的五明之一。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很看重因明学的工具作用。用窥基的话来说,它是“法户之机枢,玄关之钤键”。因明是通往正理的门户,又是通往正理的阶梯。
玄奘在西行之前,已能升座开讲无著阐述大乘要义的《摄大乘论》,并且研习过几年佛陀最后的说教《涅槃经》。他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遍谒众师,备餐其说”。玄奘西行之前,曾师从12位名师,向其中6人学习瑜伽理论,虽说对因明不会一无所知,但不见其有专门研载。奘师赴印前就已确定要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这是他西行求法的主攻方向。《瑜伽师地论》在古因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作为佛家逻辑的因明学,其名称就是在此论中正式确定下来的。因明既然是《瑜伽师地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习因明自然成为玄奘求法的必修课。
玄奘在童年时期就接受了父亲所给予的儒家教育,懂得向尊者看齐,成年后,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士人不远万里求学问道的优良传统。国内的游学已经使他穷通诸部,声誉大著。一到佛国,更是如鱼得水。在因明研习方面,他同样求师若渴。每遇名师,他必谦恭求教。他的足迹遍及五印,且行且学,可谓遍谒众师,观摩溥德。
贞观二年(628)冬末,玄奘到达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这是玄奘研习因明的起步之地。玄奘在迦湿弥罗驻留大约半年。该国的称法师是位高僧大德,年约七十,既精通经律论三藏,又精通因明和声明。对于从大唐远道而来的玄奘,他不顾年迈体衰,破例开讲。他白天为玄奘讲授《俱舍论》、《顺正理论》,晚上则讲因明、声明等。称法师对玄奘的佛学根柢非常赞赏,“唯因明妙术,诲其未喻,梵音观止,冰释于怀”。因明学尽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对玄奘来说,入门也不难。一遇名师指教,便能排疑解难。
在贞观三年(629)秋,玄奘来到中印度的至那仆底国。该国的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也是一位“善三藏”的高僧,他原是北印
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