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群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对结构施工的经验,对框架结构节点施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架施工;问题;要点
1 剪力墙外侧水平筋在约束柱节点处的锚固施工
通常做法
通常建筑设计时为强调外立面协调统一,往往采用剪力墙与柱外平齐方案,使节点施工时的锚固无依据,通常有如下三种常见做法:
(1)将剪力墙水平筋绑扎在约束柱纵筋外侧;
(2)剪力墙水平筋不打弯直接穿入约束柱内主筋内侧进行锚固。
改进做法
将剪力墙水平钢筋从柱主筋外侧贯通支座后,再将水平钢筋与柱箍筋单面可靠搭接焊10d,这样做法解决了可靠锚固问题,又不会削弱剪力墙端部抗剪能力。
剪力墙水平钢筋打弯后穿入约束柱筋内侧进行锚固,但在截面收缩处附加水平筋抗裂,可加ф8mm钢筋,间距不大于200mm,伸入柱筋外侧锚固长度以及与原水平筋的搭接长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2 主次梁相交处主梁的箍筋及吊筋问题
常见错误现象
主次梁相交节点处主梁漏放箍筋。
主梁上次梁两侧附加箍筋仅按示意图2~3根数量放置,附加箍筋数量不足。
当使用吊筋抗剪时,吊筋绑扎位置不准,不在次梁的正下方;吊筋绑扎歪斜,角度不对:挤占粱纵筋位置,造成钢筋净距达不到要求。
正确做法
首先主梁上次梁处钢筋应按正常箍筋的间距布放,然后两侧附加如箍筋应在次梁对主梁影响区段内按计算确定,影响区段s=2h1。 3b(,b为次梁宽度);附加箍筋总截面积ASV≥F/fy(F为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载荷:fy为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箍筋的布放从次梁边50mm开始,在影响区段s范围内全部均匀布放。
吊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主梁纵向钢筋位置,不要与之抢占空问,只要上锚固段及下水平抗弯段符合受力要求即可,可以考虑放到第二排甚至第三排钢筋位置,以保证梁筋的净距要求和吊筋的位置及角度正确。
。
3 梁柱节点核心区箍筋问题
常见做法
由于梁柱节点钢筋分布密集,箍筋绑扎困难,便存在节点不放箍筋或少放箍筋的现象,给工程留下隐患。这种现象在先立模后绑扎梁钢筋再整体下沉的施工方法中特别容易出现。出现后有时也采取补救措施,通常是采用从对面两测加开口箍筋的做法,。
旖工人员意识到先立模后整体沉梁的旖工方法不易绑扎节点区的箍筋,便采用先支梁底模后绑扎钢筋再支立梁侧模及平板模的方法,这样做虽然可以保证节点核心区箍筋的布放,但存在弊端:
①先支立梁底模再绑扎钢筋时,施工操作人员安全度差,钢筋摆放不易,操作不便;②交叉作业多,木工立好梁底模后就要等梁钢筋绑扎完后再立梁侧模及平板模,给施工组织安排带来困难,常出现窝工现象,工效较低;③先立梁底板模,各个梁模是单独的,没有联系(拉结),造成模板结构本身的安全性较差,产生安全隐患。
节点区没有按抗震要求进行加密。
改进做法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附加箍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