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名句中的“点睛”之字
廖智蒙
古诗词最注重用字,用准用巧一个字,则意境全出。因此,许多名家有时为了一个字,往往煞费苦心,再三琢磨。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都是字斟句酌的典范。唐代诗人郑谷因替善诗的齐己和尚改《早春》诗,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字改为“一”字,被尊为“一字师”。
事实上,古诗词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而名句中的一些“点睛”之字更是绝佳。今选录数例,并略述拙见,以献同仁。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五代冯延己《谒金门》春闺)
这里一个“皱”字,把因风吹池水,泛起圈圈涟漪的景况写得形象逼真。同时也很切合主题,它使你感到“伊人的心湖随着池水的吹皱,也泛起了阵阵闲愁的涟漪”。这就将一个思念夫君心切的芳闺的内心世界真切地表现出来。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
一个“闹”字,就将春日杏树枝头,红花竞开绚烂非凡的景色写尽纸上。同时它还能唤起人们的联想,启发你“由小见大”。使你从红杏枝头的热闹翻腾,联想到微风和煦、虫鸟欢鸣、花木争荣、香气四溢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大千世界,该是怎样的生气盎然!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代周邦彦《苏幕遮》)
意思是说,初升的太阳,晒干了昨夜留在叶子上的雨水。清澈的水面上,浮起了又清又圆的荷叶。风吹过,一叶一叶的都随风掀举了起来。词中用了一个“举”字,就将因被雨水压迫着而不能抬头舒展的荷叶,一遇到阳光高兴地昂起头来的那种神态写活了。真是入神之笔。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代曾几《三衢道中》)
意思是说绿树阴浓,与初来之时路上比较并不减少。同时,更多了黄鹂巧啭于深林。诗句中一个“添”字,对应于前面的“减”字。其意在于说明诗人春暮出游三衢道中,景色宜人,初夏而返时,路上景物较前更佳。从表象上看,是添得黄鹂,其内在之意是诗人添得情趣。而读者呢?当然是读来只会更添兴味。要知假如这里不用“添”,而用
“听”,那就平淡无奇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代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前一句是说云梦泽在洞庭湖水气笼罩之中。后一句是说洞庭湖的波浪撼动了岳阳城。这里,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充分写出了洞庭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伟之魄和巨大的力量。文字生动有力,使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代秦观《春日》)
浅谈古诗词名句中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