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对春联的需求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1月16——2011年2月5日
调查地点:信丰县3个乡镇,分别是嘉定镇、安西镇、虎山乡。
调查方法:实地采访,查看资料。
调查组成人员:郭春涛携其部分好友
调查目的:更好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流传程度,研究春节人们挂春联的样式和各种讲究以及它的需求比例。
我们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对后世的影响极其重大。而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至今。在当今社会,对联以春联为主,成为过年每家必办的年货之一。基于我国对春联的需求量如此之大,特做此调查,研究春节人们挂春联的样式和各种讲究。从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我们的调查活动主要也通过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所以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以宿迁为实践点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抽样对3个乡镇进行走访,共走访了76户人家。被调查的各项比例分别为:城镇家庭30%,乡镇家庭70%;未成年人20%,中年人40%,老年人40%;男性80%,女性20%;贫困家庭20%,中等收入家庭60%,富裕家庭20%。我们得出如下数据:⑴93%的宿迁家庭都贴春联;⑵贴春联的家庭中①关于春联等年货的需求率分别如下:对联27%、红包55%、福字13%、其它5%;②84%的家庭春联是购买所得,剩下16%的家庭是自己写的。具体的关于春节挂春联的调查由如下分析:
1、城镇居民对春联福字等的需求量要比乡镇居民的需求量高
本次调查我选择了宿迁市宿城区的3个乡镇,分别是埠子镇,龙河镇,三棵树,我们以家庭为单位,对其中的87户人家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老人和中年人,当然还有部分小孩。我们发现,93%的被调查家庭过年是会贴春联的。对于未贴对联的家庭,除去因为家中有白事,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以白纸代替红纸对联的,84%是乡镇家庭,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对春联的需求率要比乡镇高得高。
据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镇居民比乡镇居民相对富裕,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有更多的资金去消费这些东西;第二,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要相对比乡镇居民高,这就必然导致两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春联在城镇的需求量更大;第三,春联市场导向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卖春联的摊点主要集中在城镇,在乡镇很难找到几家卖对联的摊点,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城镇居民对春联的需求量高是理所当然的;第四,根据对春联的美观要求,在城镇,能买到很漂亮的春联,在乡镇,却买不到,这就导致这种变化的发生。第五,乡镇家庭因为家人在外打工只剩老人在家,所以没贴春联。
2、贫富差距影响人们贴春联的需求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贫富程度不同,对贴春联的需求不同。富裕家庭对春联的需求量远大于相对贫困的家庭。这一点由以下数字可以说明:富有家庭占40%,中等收入家庭占55%,贫困家庭只占5%。由此可见,对春联等年货的需求也会受到家庭因素影响的。分析其原因,可以根据一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相对富有的家庭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有更多的资金去消费这些东西,而相对贫困的家庭却不愿意去花钱贴对联。
第二,富裕的家庭主要是通过购买,而相对贫困的家庭主要是自己写,根据调查,购买的来的容易,而有些家庭是没有能力去写,所以综上所述,这两者就有
2011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