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1节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2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第3节内力地质作用
第4节外力地质作用
第5节岩石圈地质循环
引言动态的固体地球
(一)地球内部的动态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
能等
时间尺度:数十万年以上
短期表现:地震、火山活动
长期表现:造山运动、造陆运动
(二)地球表面的动态
能量来源:重力和太阳辐射
时间尺度:昼夜、季节、年际、多年
短期表现: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
长期表现:地表形态的改变
第1节地球的内部结构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
(1)地震是大地发生的突
然震动,因地震产生的波动
就是地震波。
(2)纵波(P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
致,在固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速度较快。
(3)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在液体中不能传播,速度较慢。
(3)纵波和横波
在地球内部的传
播速度变化显著。
连续面
(1)莫霍面:波
速急剧加快到出
现减速。
(2)古登堡面:
纵波速度的显著
回落和横波的消
失。
二、地球内圈的分层特征
(一)地壳
:莫霍面以上,平均0~16km,厚度从75km
(年轻山脉)到20km(平原)不等,海洋地壳厚
度平均约7km。
(1)沉积层: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触,遭
受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形成。
(2)硅铝层:主要成分为氧、硅、铝等轻元素,
酸性岩(如花岗岩),只存在于大陆地壳,大洋地
壳缺失此层。
(3)硅镁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和镁,基性
岩(如玄武岩),大陆和大洋下面都有硅镁层。
(二)地幔
:莫霍面~古登堡面
(1)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大约670 km的深度,
主要成分为MgO、FeO和SiO2等,超基性岩如橄
榄岩。
软流圈:上地幔上部的液态区,物质呈塑性。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具有刚性的固体地壳和
上地幔。
(2)下地幔:在670~2900 km的深度范围内,
主要成分同上地幔,铁的含量略有增加。
(三)地核
:古登堡面~地心
(1)外核:主要成分为液态的铁和镍。
(2)内核:主要成分为固态铁。
第2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一、海陆分布
×108km2,以大
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地表总面积的
%,%。
北半球的陆地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
%,南半球的陆地占全球陆地总面积
%。
地球上的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而
且深度也超过陆地的高度。
二、陆地地貌
: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具有较大的绝
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切割深且切割密度大。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切割破碎的低矮
山丘,相对高度小于200 m。
:海拔高度在500 m以上、面积较大、顶面
起伏较小、外围较陡的高地。
:海拔高度较小,地表起伏微缓的广阔平
地,通常绝对高度小于200 m。
:周围山岭环绕、中间低平的盆状地貌。
:地表局部低洼的地方,一般规模较小,
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中部往往积水成湖或
沼泽。
第六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