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方能取信于民
2013-10-14 第09版:中外历史
作者:张晓政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481
“朕嗣膺宝历,抚育黎献,夙夜战兢,若临川谷……每虑幽仄莫举,冤屈不申;一物失所,乃伤和气;万方有罪,责在朕躬。所以寤寐增叹,而夕惕载怀者也。”“朕纂承洪绪,思弘大训,将欲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政刑之得失。是知昧旦思治,欲使幽枉必达,彝伦有章。”
上面这几段佶屈聱牙的话出自一位皇帝的诏书,翻译成现代白话,大概意思是说:我有什么才德,勉强坐到这个位置,安抚百姓,掌管一切事务,我怎能不夜夜警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此,我要做到尊师重道,弘扬风尚;广纳群言,从谏如流;勤于政事,抚民安生;特别要务从节俭,力戒奢靡,居住只求安宁,吃喝只求饱足,用我的言行作为范例,由此垂范后代。
这几段话,可以说字字珠玑、句句金玉,即使尧舜再世,恐怕也不能说得比这更漂亮了。可是,谁能想象这些话竟出自隋炀帝之口?没错,就是隋炀帝,那位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好谀恶谏、刚愎自用,“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隋炀帝。莫说我们难以置信,就是当时的唐太宗也不能理解:“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再来看另外几段话。
“北极紫宫,惟皇宅中,身为民表,心与天通……冲和者养威,淡泊者养禄,惕励者养安,忧勤者养乐。”“乞皇上……敦尚俭德,撙节财用,诸凡无益之费、无名之赏,一切裁省,庶国用可充、民生有赖。”“皇上亦宜仰尊圣母慈训,痛自改悔,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胤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庶今日之悔过不为虚言,将来之圣德愈为光显矣。”
这几段话,是明万历初期,内阁首辅张居正向年轻的万历进言中的一番教导与规劝,情真意切,谆谆善诱,有的地方甚至毫不隐晦、直陈得失。看到这些奏章,当时的万历总是虚心接受、铭刻在心,在他心中,这位为人师表、不怒自威的“张先生”俨然就是圣人、道德的化身,他的话岂有不对、岂能不听?直到张居正终于逝去而万历终于长大并亲理朝政,他才极度震惊地发现,这位满口忠言直语、处处以圣贤自居的老师,生活却原来如此奢华,声色歌舞不绝于身,金玉珠宝琳琅左右,而在他的教诲与督导下,自己身为九五之尊,甚至都没有钱赏赐宫女,以致不得不打白条记录在册以待日后兑现。特别是,这位老师甚至曾经无所避讳地当面劝告他“疹后最患风寒与房事”!如此巨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万历既伤心又出离愤怒?
上述隋炀帝、张居正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这个问题不仅在他们身上存在,封建时代的统治阶层可以说屡见不鲜;不仅古代存在,在今天一些领导干部中间一样不曾消亡。特别是对照一些贪官锒铛入狱前的“豪言壮语”,简直令人感觉世间最讽刺的事莫过于此。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在担任广西自治区政府主席时所说“一想到广西还有700万贫困人口,睡都睡不着觉啊”,怎不令人怦然动容?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所写“从政为官三十年,回首往事心怡然。休言怀才谋大略,但愿清廉归
知行合一方能取信于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