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课型
常态课
课时
2
主备教师
尹红艳
总课时
教
学
目
标
实
现
目
标
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重
点
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难
点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有
效
导
入
导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李贽.
导入方式:简介李贽的经历导入.
导入内容: 传统的五伦关系是这样排列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友。可是在封建制统治的明王朝,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在他的《夫妇论》里,将五伦关系作了重新排列:夫妇、父子、兄弟、师友、君臣。这个人后来被迫害死于狱中,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李贽。[
导入策略:用李贽的经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阅读兴趣.
有
效
精
讲
精讲目标: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精讲方式:引导式提问式
精讲策略:在问题中让学生把握课文,抓住中心.
精讲内容:
1.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历代儒家之徒盲目尊孔的荒谬无知。
2. 作者是如何证明“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
明确: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原因。这就是万口一词,千年一律,陈陈相因,从不以为非,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可笑的是人人相信,人人却又不是真知,只不过是儒家的先辈这样说,父师跟着这样说,大家也跟着这样说罢了。“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就是这么一滑稽可笑的情状。作者还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孔子的原话搬出来。原来“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无非是断章取义,完全是因为主观臆断了孔子的“圣则吾不能,我学不而教不倦也”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既然最原始的论据是虚假的,
得出来的结论也必然是虚假的。
3. 李贽在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而言之”,与孔子的原话并不一样,是断章取义,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4. 在文章第2 自然段中,作者直接抨击那些从众之人的“不自知”“强不知以为知”“虽有目,无所用矣”,然而在文章末尾又用四个“从众”把自己写得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
有效精练
精练方式:拓展式训练
精练内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