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行(老可)【华为网盘Dbank精心整理,祝你成功】
2010-08-05 13:43:09
序言职场的真谛
当通用的职场技巧过于被强调之时,亲历的经验就变得珍贵而奢侈。如果说初入职场的人生宛如一张草图,茫然无措也便自然。可会明用自己的职场亲身经历,告诉你职场如何折射人生,告诉你最可靠的滋养因素是什么。
在公司中,我们都称可会明为帅哥老可。他在MSN的办公室论坛中有着众多粉丝,他写的《致初入职场的兄弟姐妹》贴子,有几百万的点击率。老可主持的《职场人生》视频节目,则诚挚地与嘉宾分享着职场的困惑与经验。
如今的职场似乎有着混乱的自由和崭新的逻辑,又似乎难以逃出几千年来远古的人际规则。它细节又细节。如何发邮件来表达立场?如何与上司有效沟通?如何理解“永远没有借口”?如何可以做到政见不同而不影响私人情感?如何度过工作中的黯淡时光?又如何尽快找到出口而不在门外长久徘徊?
读了老可的这本书,你会发现职场上宁静与达观的重要性,你永远不要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这就是职场的最高逻辑。会发现虽然踏实努力者与玩弄权术者都会受到阳光的惠泽,但你仍然清楚应该作何选择。
如果过去的日子曾经教会过我们一些什么,那便是:永远不要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最终,我们日复一日的所作所为,会毫不留情地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书写着我们的命运。这就是职场的最高逻辑。
微软MSN中文网执行出版人兼总编辑刘书
2010年5月17日于北京
“蜗居”与“蚁族”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是电影《甲方乙方》中的最后一句台词。从那以后,这个句式就成了经典,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它总是显得意味深长,甚至有一点儿淡淡的伤感……
对于最早的一代“80后”来说,这句台词更能勾起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10年前,他们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开始了梦幻般的生活。那个时候,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正在风靡,给无数校园恋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那是一个空气中都充满了浪漫的年代,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今后要面对什么。10年后,也就是2010年,他们将集体走向“三十而立”。当再一次面对这个句式的时候,不由得令人百感交集。
10年后的今天,80后们在哪里呢?他们过得还好吗?我们无法弄清楚每个人的情况,但是就像当年我们看冯小刚的电影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寻找一些“群体记忆”来体会这一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已经过去的2009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且不说振奋人心的国庆
60周年大阅兵,只看看与“80后”群体相关的热点,有两个词你一定深有印象——“蜗居”与“蚁族”。
电视剧《蜗居》的播出,促使人们第一次公开反思眼下城市里的人的生存压力。正如剧中郭海萍所说——“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郭海萍的女儿)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蜗居”的出现,使“房奴”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清晰起来,然而“蜗居”又不仅仅局限于像蜗牛壳一样的房子上面,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抛开房子,其他地方就没有“蜗居”吗?不妨想想如下的工作场景:一个大厅被间隔成密密麻麻的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就是很多人每天工作的场所,远远望去,大格子中塞满了黑压压的脑袋,像是一个偌大的蜂巢——这是很形似的职场中的“蜗居”。
如果我们思考得再深入一点儿,就会发现很多人每天上班就被“钉”到格子中,机械地重复着熟练的工作,赚着微薄的收入,年复一年……他们很想突破,但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他们很想晋级加薪,甚至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是现实的天花板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只能疲于应对,不敢奢望自己的任何理想,就像郭海萍一样,根本不敢细想未来十年——这是更为神似的职场中的“蜗居”。
相比于“蜗居”,“蚁族”这个词语更具有群体性。“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它的出现源自《蚁族》一书,指的是“80后”的一个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从鲜为人知到备受关注,他们的命运成为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80后”,他叫廉思,1980年6月生人,北京大学博士后。这本书是他在对北京小月河、唐家岭等“蚁族”聚居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调查显示,“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他们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
10《你能行》微软精英的职场心里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