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的共识或排他性的团结?论文
——-站在哲学「语用学转向」后的十字路上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做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典范转移,几乎是一个学术上的定论。但语言学的转向在二十一世纪到底到要转向何处?迄无定论。在欧陆与英美哲学终于有一个共同的走向之后,以美国实用主义与法国的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新实用主义,与德国在先验哲学的自我改造后所产生的语用学沟通理论之间,却再度出现了关于「真理」与「证成」之分别的大辩论,这个看似在哲学茶杯内的风暴,事实上却可能对新世纪的发展扮演一个决定性的角色。因为在这个辩论背后所隐涵的正是我们对民主的自我了解,)以迄威尔默(Albrecht er)等人为代表的语用学理论。对罗逖来说,基于沟通理论而形成的「真理共识理论」(Konsenstheorie der aturation) 。就好象我们透过史诗的叙事把我们的价值融入到英雄的事迹之中,以供后人效法并认同融入到我们这一个社群之中一样。
在这个意义下,罗逖认为民主高于哲学,哲学并不能为民主奠定理论的基础,而是必须为宣扬民主的价值而服务。因为民主的价值是做为美国人的罗逖从杰佛逊等人所创始的美国传统而来的。做为哲学家的罗逖只能为出生于这个传统而感到骄傲(为此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为我们的国家而骄傲》)。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判断对错的普遍标准。从这个观点出发,罗逖才会认为关于规范的问题,「就是这个常识,我是美国人,我正在说服别人我们走的道路才是正确的」而已。如果别人不能接受而有争议的话,那么罗逖说,对于一个顽固的人我不相信有理性的基础,对他我将说尼采与傅柯会说的话,「真正的问题只是权力的问题,亦即到底是我的社群还是我的敌人的社群会继承地球的遗产...事实上指出没有互相不可理解的语言,对于决定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民主与法西斯之间的争议并没有太大的用处,除非诉诸武力解决」。
罗逖支持证成理论以反对柏拉图式的形上学实在论,在英美学界并非独树一帜,这个观点甚至可以说是语言分析哲学嫡传的正统。但罗逖把证成理论对于实践哲学的规范涵意前后一贯地推论出来,并用来与哈伯玛斯以沟通行动理论为民主奠定哲学基础的观点正面对抗,才使哲学的语用学转向的方向问题紧迫起来。罗逖的论述虽然总是有意地带点嘲讽与挑衅的味道,但他所挑起的争论却的确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哲学关于真理与实在性的问题,若要内在于语言的向度内解决,那么势必面临意义理解的脉络性与历史性的问题,在这个情形下超越历史脉络限制的真理普遍性或规范有效性应该如何理解?还是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必然走向罗逖的脉络主义,并彻底地放弃真理的概念,而逻辑地接受它在实践哲学上的后果?哲学的语用学转向早已经开始,但现在要转向何处,最后应该转向何处?乃成为哲学必须自我确立的问题。
如果我们接受哲学有三个典范转移的观点,那么审视在二十世纪的语言典范之前的两个典范--亦即以存在为典范的希腊与中世纪的存有论,以及以意识为典范的近代知识论--之兴替,就可以隐约地看出,一个哲学典范的建立总是透过自身规范涵蕴的阐明才得到自我的证成。在希腊的存有论中,理念做为本体的原型同时即是善自身,一个善生活的目的论伦理学证成了存有论的基础。而近代哲学由笛卡尔所开启的主体性哲学,其规范的涵蕴在于康德哲学最终确立的道德自律性,因为只有主体的自我立
包容性的共识或排他性的团结?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