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论文.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论文.doc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论文
孙福文,李振宇,王洪军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临证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历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腹痛等病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完谷不化、或如水样、或粘滞,伴有肠鸣、腹痛,甚者脾肾俱虚,五更而泄。病位在肠,累及脾、胃、肝、肾等脏腑..,日久则消瘦、倦怠。此证为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危害极大。
1 病因病机
本病证首载于《内经》,并称本证为:飱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湿盛则濡泄”。《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金匮要略》又提出“下利”之病名,其包括泄泻和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至宋代以后,便正式有了“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致泄泻。《丹台玉案·泄泻门》:“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张聿青医案·泄泻》:“上者嗳噫,下者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说明本病证之发生,主要是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也。
2 治疗
在治疗上,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其将痢疾与泄泻并称之为“下利”,分为虚寒、实滞、气利三种类型。云:“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指出了实滞下利用“通因通用”法,为泄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元代之《丹溪心法·泄泻》篇说:“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之分,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朱氏对泄泻的论述,可谓语简意明,论治有法有方。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为后世临床所证实。
清代·叶天士认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已动”,创泄木安土之法,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方药中每与人参、乌梅相伍,或甘草、白芍同用。既有前人之经验,又给后人以启迪。
笔者认为慢性结肠炎,脾虚湿盛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即所谓“湿盛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而发泄泻。且肝肾所致之泄泻,亦是脾虚所为也。故此,余在临床中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基础方:半夏20g,干姜15g,黄芩20g,黄连15g,党参20g,甘草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桔梗20g,木香15g,生苡米仁50g,陈皮15g,炒白芍30g,..防风15g。
加减法:泄泻夹有寒湿者,加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半夏醒脾燥湿,得防风之助,以增疏风散寒之力。泄泻夹有食滞肠胃者,加三仙,若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枳实、大黄。中气不足者,可加黄芪、升麻、柴胡与方中合为补中益气汤,肾阳虚衰者,减黄芩、黄连,加四神丸、补骨脂温补肾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泄,或加二仙汤(巴戟、仙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