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举隅论文.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举隅论文.doc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举隅论文
..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病;中医疗法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人参、黄芩、干姜、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功能和中降逆消痞。笔者临床以本方加减治疗各种寒热虚实错杂之胃病多有奇效,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51岁,有胃病史多年,2006年5月20日初诊。近来进食即痛,上腹部胀闷,平卧或右侧卧更甚,坐位或半卧位较轻,常吐清水,1个多月来,..朝食暮吐,口苦,饮食无味,形体消瘦,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淡胖而润,苔白腻满布、中黄,脉细无力。曾经钡餐胃肠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期钡餐胃肠造影提示不完全性幽门梗阻。患者主症为呕吐,且朝食暮吐,食久反出。王冰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云:“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火也。”故其呕吐属虚寒无疑;况且,患者吐清水、舌淡胖而润、脉细无力等均为虚寒证表现。但患者进食即痛,口苦,便秘,苔腻黄白相兼,又属中焦湿热。本案患者因火衰于下,胃气不降,食物失于通降,郁久化热,故属寒热虚实夹杂之证,但虚寒是本,湿热是标。拟方:炒党参12 g,炒枳壳6 g,生半夏9 g,生姜3片,熟附子9 g,左金丸(分吞) g,制大黄9 g,旋覆花(包)9 g,代赭石30 g。每日1剂,水煎服。4剂后复诊,患者服药2剂呕吐停止,4剂后出现齿痛、龈肿,口涎极多。齿痛、龈肿,可能因附子之性太热;口涎极多属水饮停留。故前方去熟附子,加桂枝9 g、茯苓15 g、泽泻12 g。继服7剂后,未呕吐,但大便1周不通,考虑主要原因是气机不畅引起气秘,然病程已久,且用温药太多,故当属血秘。仍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拟方:制大黄9 g,制厚朴5 g,炒枳壳12 g,莱菔子、生半夏各9 g, g,旋覆花(包)9 g,代赭石30 g,左金丸(分吞) g,炒栀子9 g,炒桃仁9 g,麻仁6 g,谷芽、麦芽各9 g。继服7剂后,大便1周2次,能进半流质,不再呕吐。
案例2:患者,男,26岁,2006年7月6日初诊。2年来经常胃脘胀痛,引及两胁,恶心,嗳气。1个月来,胀痛加重,时发呕吐,且与气候变冷、情绪紧张、饮食不当有关,大便尚可,舌红,前半少苔、根白腻,脉细滑、略带数。1个月前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患者目前以胃胀痛为主。辨证:胀痛多属气滞;发作性呕吐与情绪有关,乃肝气犯胃;舌红、脉滑数属热象;苔白、遇冷易发属寒象。本案主要为肝气犯胃,虽寒热夹杂,但热多寒少。拟方:炒党参9 g,半夏4 g, g,黄芩9 g, g,旋覆花(包)9 g,代赭石12 g,枳壳9 g,白芍9 g,制香附9 g,麦冬9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复诊,呕吐未作,口干明显,偶有轻微胃痛,舌仍红,苔脉如前,上方去旋覆花、代赭石、炒党参、炙甘草,加太子参9 g、黄连3 g、生甘草3 g、芦根15 g、石斛9 g,以此方调理2个月,病情完全控制。
案例3:患者,男,46岁,2006年7月23日初诊。有胃痛史多年,5个月前出现黑便。现右上腹隐痛,多在空腹时,偶有呕吐,遇冷易发,口干苦,腹胀,嗳气,纳差,不吐酸,大便尚可,舌黯红,苔腻满布、微黄,脉弦细、重按无力。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伴球部溃疡。辨证:痛在空腹、脉重按无力为虚;腹胀、纳差、苔腻满布为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举隅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