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不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效率比较”(09BJY084)
摘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与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十二五”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应重点围绕食品重点行业产业政策与行业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标准体系、检(监)测能力、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六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食品工业承担着为我国13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1]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食品工业在该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本文拟在解读《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尝试提出“十二五”期间食品质量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与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以来,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产品质量稳步改善,产品总体合格率不断提高。目前,%%,,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年,食品投诉案件34789件,%。截止2010年底,已完善了1800余项国家标准、2500余项行业标准和7000余项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项,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仍较担心。目前,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农药残留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不同行业间制定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存在交叉矛盾。技术保障能力尚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仪器设备配置不足,部分检验设备严重老化;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检测能力亟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自律意识不强,诚信缺失。
(三)食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上看,食品质量安全受到空前关注,安全保障难度加大。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基本公共卫生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普遍重视,对食品安全投入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也正在加强。然而,全球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食品产业链的全球化增加了食品安全保障难度,工业发展和环境破坏导致食品的化学危害趋于严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