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济学和相邻学科》(科斯)
近些年来,关于经济学疆域即边界的问题讨论甚多,从我们进入经济学学习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接触了许多领域的经济学,其中很多都是与其他学科相交融的学科,比如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等,科斯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为什么经济学理论可以应用到如此多的领域,并且这样的趋势是什么。
首先,科斯先生回到了"什么决定了学科边界",他给出了一个大致的回答:由竞争决定,并且这一竞争的过程与企业活动的竞争过程并没有两样。对于某个学科的从业者而言,他是否扩大或缩小所要回答问题的范围取决于这样做是否有利可图。这样的分析似乎很有意思,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经济学科的发展问题。很多新型的领域值得我们注意,想一些比较主流的法经济学,政策经济学等已经司空见惯了,更是有一些不光是外行人连行内人都听起来很诧异的学科,比如自杀经济学,婚姻经济学等,经济学家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领域呢?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是经济学家已经解决了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不至于失业或者不至于被迫研究一些尚未解决的琐碎的问题,他们决定把极为卓越的天赋运用其他学科,以获得类似的成功。科斯先生对这一解释进行了否定。但是我却不大赞同。我认为从个体上说,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首先,一个经济学家,或者更广泛的说,一个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一些相关学科,源于他"无其他选择"并且能做好这样的事情。首先,经济学和相邻学科的思考(经济学边界问题)
"无其他选择"的含义是他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比如需求理论上已经实现了很大的成就,他认为在这样的领域继续深入下去似乎"无利可图",其次,能做好这样的事情表示他可以将它精通的领域内的理论用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些关于品牌经济学的文章,中国的品牌经济学研究开始于山东大学两位教授,其中刘长军教授更为深入。品牌经济学将需求函数引入品牌业的分析,得出了一些令人惊喜的结论。我想可以这样解释,这位教授已经掌握了高深的需求理论,并且他若不分析其他学科那他将觉得无所成就,当然这也是自利行为主导的(请原谅我这么说)。第二种解释是,现代经济学家们的教育基础更为宽厚,所以兴趣更为广泛。科斯同样否定了这样的解释,我十分赞同。设想伟大的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先生的《国富论》可是几乎涉及到了经济学的方方面面,以致于有人这样说,后来的经济学研究都是对《国富论》的注解,这样的讲法也并无道理。况且,当然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是比较狭窄限制的,这也必须承认。边际革命的发生大大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但是,另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似乎都聚集于不同领域内的某一方面几方面并且这是随着时间推移变化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资源经济学领域曾一度流行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制度经济学也曾一度关注对于产权的研究。我想可以毫不冒险的这样说:经济学的疆域无疑在扩大,但是不同经济学领域的聚焦点变的更加狭窄或者说聚焦。
那么,是什么因素确定了一个学科以及其发展呢,科斯先生给出了答案:分析技巧,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对象。他举了关于研究工具中的线性规划问题,经济学研究者们运用线性规划的工具来进军其他领域,但是工具也只是工具罢了,工具永远不能超过理论,所以预测这样的研究方法会使
经济学和相邻学科的思考(经济学边界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