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老挪
笛老挪,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汉族称土洞箫。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区。
形制结构
笛老挪
通体用粘土和泥捏制焙烧而成,外形呈梨形或葫芦形(图),与汉族地区古老的埙相似, 其构造和发音原理与埙相同。通高约8厘米,梨形最大处直径约6厘米,内膛中空,,上端突起的部分为吹孔,,,梨形腔体上设有三个按音孔,正面下方左右各一孔,背面一孔。
吹奏方法
演奏时,双手托持土洞箫,口对吹孔边棱送气,手指开闭音孔而发音。三孔全闭发a音,开左右任何一孔均发上方小三度的c1音,开两孔发d1音,三孔全开发e1音。故当地流行的笛老挪曲调均由a、c1、d1、e1四音组成。发音低沉,音色优美柔和,经焙烧的陶制笛老挪,音量较泥制者为大,音色也较明亮。可用于独奏。吹奏者均为彝家小伙子,常于夜间吹奏,声音如泣如诉,传播甚远。传统乐曲有《催春曲》等。
演奏场合
笛老挪是季节性较强的乐器,根据彝家风俗和农事活动的忙闲而吹奏。一般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开始吹奏,表示一年之始、新春来临。届时,云南已进入农耕季节。待到春播之际,村寨内外或山野田间,笛老挪乐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悠扬的山歌声,这是彝族仆人播种幸福、祈望丰收的最为欢乐的日子。到了农历八月秋收大忙季节,笛老挪的声音就渐渐沉寂了。
埙
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子母埙
埙
埙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出土过。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等多种类型。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
彝族乐器与汉族乐器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