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主题征文:为师者,先立德
师德主题征文:为师者,先立德
在古代中国,教师是读书人的一个子集。他们有的既已荣登士大夫阶层,被挑选出来任教于官学机构。这样的老师学识上满腹经纶,行为上也鲜有失德者。因为士大夫作为先贤先哲们的追随者,立德为先的遗训早已镌刻在他们的人格底座中。而另一部分开馆蒙学的底层读书人自然不敢不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戒律。因为兼济天下理想的实现必须以德行高尚为基础。否则,轻则会失去被上层接纳的机会,重则失去读书人的身份。千百年来,立德为先的训诫被读书人,也被中国古代的老师们一路传承着。屈子吟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其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激励着后来人保持着对信仰的虔诚。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悠然自得中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其对高洁内心的坚守成为后来者规约自己的榜样。及至近代,一代大儒王国维在清廷飘摇之际投湖自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王国维用生命践行着。这恐怕让以利益为中心的现代人汗颜了吧!近代以降,落后的中国在反思中开始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盘质疑。如果说打倒孔家庙只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错失话,那么此后的政治劫难几乎让古文化在中国断层。前者让读书人,包括老师们在学习西方中反思,而后者让沦为臭老九的他们反复检讨自身,诚惶诚恐中思量着如何保命。当一个社会失去对老师们的尊重时,师德成为他们最为艰难的坚守,也成为特殊年代的最为宝贵的记忆。前几天,一位在文革中念中学的退休同事跟我讲起她的中学语文老师时说:“那时候,虽然很多书都不可以读了,但是我的语文老师还是想办法培养了
我们最基本的语文功底,启蒙了我对文学的爱好。”也许,在特殊的年代里,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为那些高压之下不失师德,维护文化尊严的老师们提前做好了最为合适的注解。作为后来的老师们,我们该向他们致敬!当下,物资日益丰富,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提倡师德并非是多此一举,而是迫在眉睫。无论是导师受贿的丑闻,还是校长性侵幼女的案件,都无一不撕扯着我们脆弱的神经,无一不让我们反复疑惑。假如,在一个社会里,老师的行为和品质都恶劣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话,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到底已经沦落到何种地步。师德建设之于国家,之于社会,之于作为教师的个体,都显得
师德主题征文:为师者,先立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