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古尸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古代墓葬的横空出世,让“马王堆”成为一个响遍全世界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而马王堆汉墓保存完好的女尸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她就是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基本信息
简介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马王堆汉墓出土睡美人(18张)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发掘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时期。这一年的7月30日,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于是,各种不同版本的猜疑评说在当地传开了。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考古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挖开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通过进一步深挖时发现一层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见泛黄的竹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深埋于地下的26张竹席,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内外绘制着吉祥图案,以朱漆为内黑漆为外辅之,居中为殓尸的内棺。以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缠盖棺,如此精美的锦绣饰品在以往墓穴发掘中也属罕见。考古人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然而棺内这具女尸保存完好,考古专家把这座墓穴定为1号墓。
马王堆汉墓的墓葬形制与棺椁结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原来马王堆地势较高,造墓时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下置垫木与两层底板;在庞大的椁室和四层套棺(第四层为直接殓尸的内棺)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工艺方法制成,约用木料达52立方米;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总重量约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内干燥的功效;,白膏泥粘性强,渗透性低,对墓穴密封起了决定性作用;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密固,堆积成高约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椁室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将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73年底,考古人员对西冢进行发掘,于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内白膏泥堆积较薄,且分布不匀,密封程度较差而遭到严重的破坏,考古人员将此墓编为2号墓。在发掘2号墓的同时,位于1号墓南边的3号墓也被发现了,3号墓结构与1号墓基本相似,但规模略小,保存下来许多珍贵随葬物,但在埋葬时由于白膏泥固封不严实,导致部分陪葬品腐烂。
马王堆汉墓古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