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
通过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烛之武等人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关字词句,了解了故事发
生的背景以及《左传》的有关知识,现在我来了解一下你们的掌握情况。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特殊句式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如何通过人物语言来揣摩、把握人物性格。同时来探究烛之
武的说理艺术。
研习第一段
本文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你觉得这个标题中哪个字最重要?(退:使……退却)为什么?
明确:全文围绕“退”字进行叙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问题?
预设:为什么要退?怎么退?退的结果?
为什么要退?(秦晋围郑,郑国危矣)
齐读第一段,思考:秦晋为什么要围攻郑国?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稍作翻译)
附:“无礼于晋”:公元前637年,重耳过郑,郑文公不加礼遇。
“贰于楚”: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背晋助楚。楚败,又与晋媾和。
5、思考:秦晋围郑的原因都跟谁有关?
明确:都跟晋国有关。
思考:为何秦国也要包围郑国?
明确: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秦晋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总而言之,秦国觉得围攻郑国有“利”可图(板书“利”),这同时也为后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6、到这里,文章交代了秦晋围郑的时间、原因,接下去为什么还要交代两军驻扎的具体位置?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战事的示意图。
PPT出示示意图
明确:为下文烛之武有机会单独见秦伯,并顺利说服秦伯埋下伏笔。
第一段中用了29个字,交代了战事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战争形势,我们应该用怎
样的语气去读第一段?(读出大军压境的紧急局势)
齐读第一段
研习第二段
过渡:文章写的是烛之武退秦师,那在交代战争的形势之后,为什么不马上写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从而凸显出烛之武的过人之处,反而去描写佚之狐、烛之武、郑伯这三个人在“退”秦师之前的语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以同桌为单位,思考这三个人物语言描写的对塑造烛之武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善于发现人才,从侧面反映出烛之武的才能。(“危”读出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必”对烛之武的信任)
烛之武:怀才不遇(读出伤感的语气,牢骚满腹)
PPT附烛之武临危受命前的情况。
郑伯:勇于自责,从谏如流(读出心平气和,指明利害),也从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毅然舍弃小我的精神。
根据刚才的赏析,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
点评——再读
小结:烛之武虽然满腹牢骚,但是最后依然“许之”,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情绪,但最终能为国家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的烛之武,这样的烛之武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研习第三段
过渡:接受任命以后,烛之武怀揣着郑国的安危,来到秦国军营,我们一起来赏析文章的高潮部分,看一看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齐读第三段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城的?
明确:“夜,缒而出”——“缒”照应之前的“国危矣”,
《烛之武退秦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