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倾情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其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的时候,他们的子女都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予以照顾,成为一族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孩子用自己幼稚的双肩扛下所有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逃学、上网、沉迷游戏、惹是生非……其教育变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据调查,2008年秋季学期,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就有“留守学生”一万余名,仅城郊的宝塔小学就有 415名这类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的监护主要是“单亲监管”、“隔代托管”、“亲友托管”、“寄宿学校”或“无明确托管”(由大一点兄姐照顾小一点的弟妹)等形式!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和呵护,缺乏必要的关爱,他们长期处在亲情缺失和管理真空之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上出现了一些障碍, 甚至出现了违纪违法现象,这也严重影响到这部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关心帮助“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胜似亲人的爱的篮天。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服务范围涵盖3个行政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如火如荼的打工经济的确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解放大人,误了小孩”的现实矛盾。十年浩劫误了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我们担心打工潮又会误了孙子孙女这一代人,因此关注和研究“留守学生”问题是实现公平教育,创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留守学生”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定会成为学校、社会及家庭所关注的重心之一。
一、我校探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初衷
可以说“留守学生”问题成堆,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教师,我们是与留守学生距离最近的人,最感头痛的是教育问题:一是施教难;二是巩固教育成果难;三是得不到家庭、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早在2002年,我们在做学生情况分析时,发现许多学生是与爷爷奶奶一起住,父母大多外出务工。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异地留守”的情况越来越多,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最初,我们是想唤起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学生”的关注与同情,共同巩固教育成果。2004年,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于是,我们将目光由校内转向校外,由个案分析扩展到共性研究,然后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将课题选定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关爱留守学生的协调及对策研究》。
二、在探索留守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通过“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监护人情况等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这是教育、关爱留守学生工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