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第14课理性之光
理性是指人的思考和判断。
理性主义要求用人的思考去判断问题,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
思考和判断的标准: 敬畏真实,尊重科学
——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即自由﹑平等﹑民主等最基本的权利。
理性
指导
启蒙运动
“启蒙”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用人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神的旨意使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实际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材料三: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四: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17、18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一、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启蒙运动
发展过程
(17——18世纪)
兴起——英国(17世纪)
高潮——法国(18世纪)
扩展——欧洲其他国家
霍布斯、洛克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康德(德意志)
主要内容
启蒙思想家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批判旧制度,设想未来的“理性王国”)
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及时练:
1、西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在于
,后者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后者的产生与自然科学无直接关系
,后者反对封建专制 ,后者仅限于法国
2、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
A
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制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贵族,曾担任波尔多法院的院长,用27年时间完成
《论法的精神》
二、启蒙运动的代表及思想主张
1、孟德斯鸠
材料一: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
经验。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自
由就不复存在”。
①针对国家权力的分配,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主张?目的是什么?
②他认为各种权力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
③首先把孟德斯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是哪个国家?中国是否采取过他的学说,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主张:三权分立学说;
目的:防止君主专制,确保公民政治自由
权力间的制约和平衡(原则)
美国;
孙中山选择了三权分立制;但所建立的中华民国则只是一块空招牌。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主张:三权分立学说
解释:立法、行政、司法三权
分开行使
目的:防止君主专制
确保公民政治自由
原则:权力间的制约和平衡
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政治
制度的基本原则
1、孟德斯鸠
国会(立法)
总统(行政)
联邦法院(司法)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戏剧家,启蒙运动的领袖。
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代表作:《哲学通讯》
2、伏尔泰
理性之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