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八上第24课
洛阳外国语学校任德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②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2)学业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的社会意义。
教学辅助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一、读一读
①范读课文: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②注意文中的提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个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d.“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e.“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f.“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g.“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学生理解即可)
二、译一译
①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施行。
:通“举”。
:培养。
:故,所以。独,单独。亲,动词,以……为亲。
:ɡuān,老而无妻的人。
:供养。
: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wù憎恶。wū叹词,表惊讶ě恶心è凶恶恶劣
:私藏。
:发生。
: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
,翻译全文。
三、理一理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四、议一议
①.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②.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③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