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化工原理__第五章__气体吸收.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五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  概述
§
一、传质过程
    从本章起,讨论化工生产中的传质过程及其典型设备。传质过程是指物质通过相界面从一相迁移至另一相的过程,以下图示意:
据热力学知识, > ,则A物质就会从相迁移至相。迁移的结果使得相的A、B两物质得以一定程度或完全分离,而相形成了A、B两物质的混合物。因此相内进行的是A、B的分离过程, 相内进行的是A、C的混合过程。
研究传质过程就是研究物质通过相界面的迁移过程的基本规律以及主要受这些基本规律支配的若干单元操作。混合物系的分离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上册中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非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相应单元操作如沉降、过滤等,从这一章起要来讨论均相物系的分离。用下表来比较说明非均相、均相物系的分离情况:
本学期的任务就是要掌握气体、液体蒸馏、液液萃取和固体干燥这四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设备的设计。
二、气体吸收
吸收操作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方法之一。
吸收操作的分离依据是混合物各组分在某种溶剂(吸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从而达到的目的。
例如:将含的空气通入水中,因、空气在水中溶解度差异很大,NH3很容易溶解于水中,形成氨水溶液,而空气几乎不溶于水中。所以用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能使、空气加以分离,并回收。
一般地,混合气体中能溶解的组份称为溶质或吸收质,用A表示( );
混合气体中不能溶解的组份称为惰性成分或载体,用B表示(空气);
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称为吸收剂或溶剂,用S表示(水);
吸收操作中所得的溶液称为吸收液,用S+A表示;
吸收操作中排除的气体称为吸收尾气,用(A)+B表示;
吸收的目的有三个:
1. 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例子:硫酸吸收焦炉气中的,洗油吸收焦炉气中的苯、甲苯蒸汽。)
2. 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气体。(例子:用水或钾碱液吸收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
3. 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例子:用水吸收氯化氢、三氧化硫、二氧化氮制得酸。)
实际过程往往同时兼有净化和回收双重目的。
三、工业吸收过程
现以煤气脱苯为例,介绍吸收操作流程。
在炼焦及制取城市煤气的生产过程中,焦炉煤气中含有少量的苯、甲苯类低碳氢化合物的蒸汽,含量约为,现采用下述流程即用该工艺流程的副产物,既煤焦油的精制品称为洗油,作为吸收溶剂来吸收苯系物质。
为使洗油能够再次使用并取出富油中的苯,故需将富油引入解吸塔中进行与吸收相反的操作——解吸,如图。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采用吸收操作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 选择合适的溶剂使其能选择性的溶解某个(或某些)被分离组分;
2. 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吸收塔),以实现气液两相的接触,使被分离组分得以自气相转移至液相。
3. 溶剂的再生,既脱除溶解于其中的被分离组分以便循环使用。
总之,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包括吸收和解吸两个组成部分。
四、溶剂的选择
吸收操作效果是否良好的关键往往由溶剂的性能来决定。
选择溶剂应注意以下七点:
1. 溶解度(大),或在一定的温度和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可提高吸收速率并减小吸收剂的耗用量,气体中溶质的极限残余浓度亦可降低;
2. 选择性(高);
3.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敏感),温度低,溶解度要大,反之,要小;
4. 挥发度(小),操作温度下吸收剂的蒸汽压要低,因为离开吸收设备的气体往往为吸收剂所饱和,吸收剂的挥发度愈大,则吸收和再生过程中吸收剂的挥发损失愈大。
5. 粘性(小),粘度要低且在吸收过程中不易产生泡沫,塔内气液接触良好和塔顶气液分离易于实现,且输液功耗小;
6. 化学稳定性(良好),以免发生变质;
7. 其它,价廉、易得、无毒、无害、不易燃烧等。
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溶剂能够满足所有要求。因此应对可供选用吸收剂作全面评价后做出经济合理的选择。
五、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溶质与溶剂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吸收操作,物理吸收是依据溶解度差异。例如用水吸收,洗油吸收煤气中的苯等,物理吸收中溶质与溶剂的结合力较弱,解吸比较方便。
化学吸收——溶质与溶剂发生化学反应的吸收操作。化学吸收可大幅度地提高溶剂对溶质组分的吸收能力。例如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但若以水溶液吸收,则在液相中发生下列反应:
从而使水溶剂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同时化学反应本身的高度选择性必赋予吸收操作具有高度选择性。
作为化学吸收可被利用的化学反应一般满足二个条件:
1. 可逆性,如不可逆,不能再生和循环使用溶剂。
2. 较高的反应速率,若反应速率很慢,整个吸收过程的速率将决定于反应速率。
六、吸收过程中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
吸收设备有多种形式,但以塔式最为常用。
按气液两相接触方式的不同可将吸收设备分为级式接触和微分

化工原理__第五章__气体吸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化工机械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