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这一学期,在胡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学习了中外新闻传播史这本课程,学了之后对中外新闻传播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带着这种兴趣,我读了《中国新闻传播史》,让我对中国的新闻发展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杨师群在书中告诉读者:一部中国新闻传播史,就是一部争思想自由、争新闻自由的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民族汇合了三种主要血缘:第一是最早的西北华夏族群,带有浓厚的古代中西亚的印记,开创了夏朝和周朝文化,也有可能是更早的蜀地三星堆文化开创者;第二是渤海延岸的东夷族群,创造了商殷文化,成为华东、华北、东北、韩国,朝鲜和日本的主要血统来源;第三是原居中原和长江流域的百越族群,开创了楚越文化,是中国南方最主要血统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悠远历史大树上一条支脉。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映射出当时的人文、地理、政策、风潮等等
近代中国,最初的报刊由西方来华传教士创办。“办报亦吹南风”,历史与现实都是如此。在19世纪上半叶,率先发展起来的就是广州和港澳的报纸。有学者认为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日报就是《香港中外新报》,不过它成为完整日报的时间实际上晚于上海的《申报》和《上海新报》。
惊心动魄的中国新闻史,是渐次拉开帷幕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被查封的民族资本报刊,是1891年的《广报》,该报始创于广州。1910年,《清廷现行刑律》仍规定:“凡造妖书妖言及传播惑众者,皆绞。”其间,发生了著名的《苏报》案与《申报》记者沈荩案,“文字狱”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沈荩是中者。《苏报》作为革命派的报纸,疾呼“革命排满”,清廷当然恨之入骨,所以其寿命维持了没多久。《苏报》馆被查封,章太炎等被捕受审。因地处租界,清廷要求引渡章太炎,但英国领事反对,不让清廷插手,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奇观”: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其权利只有靠外国人的治外法权来保护。
1896年9月2日,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于是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美者问:“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李鸿章回答:“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我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其实,说是中国编辑吝啬讲真话,不如说是当时中国的官场不想让编辑讲真话。
在1898年至1911年的13年间,至少有53家报纸遭到查封,遭到迫害的报人不下20个,其中2人被杀,15人入狱。比如《京报》是在1909年8月被勒令停刊的。当年最有骨气的是《大公报》,经常揭露清末官场的魑魅魍魉、乌烟瘴气,将“现形”的官员分为十派:冥顽派、威势派、牟利派、权诈派、排外派、媚外派、油滑派、奴隶派、假正直派、假振作派,将其行为比作“九如”:如虎之猛、如狐之媚、如蛇之狡、如虿之毒、如无知之愚、如钻泥之鳅、如黑暗之洞、如无底之渊、如谷木之蠹虫。1926年的《大公报》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有政治意识而不参与实际政治,这种独立自由的思想,成为一种报界极宝贵的精神遗产。
清朝覆灭之后,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