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养成教育路径探讨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在不断增值的同时,还会终生享受其带来的红利。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源,影响着人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表里如一,品质高尚的人,学校只有加强养成教育,强化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学生将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工作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何探索提高小学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效,为学生未来阶段奠定基础呢?本文拟主要论述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培养路径,以请教于方家。
习惯的养成犹如积滴成潭,要从细节着手,从小事做起,做到润物细无声。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差,认识事物能力不足,这就要求他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说话语气、从作业完成情况、从上课坐姿、从书写规范、从基本礼貌、从教室卫生等抓起。孩子眼中无小事,在大人眼中很不起眼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可是天大的事,这就要求教师从细微处切入,训练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端正态度、仪容仪表、卫生习惯等。帮助学生成为尊重别人,保护环境的有心人。如,校园内不大声喧闹,见到教师要热情问好,衣服整洁,助人为乐……看似平常的一件件小事,往往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基础上的。
关键期是养成教育工作的重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旦错过,就难以得到良好的目标。小学生可塑性强,具有强大的学习与模仿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只有为学生设计优质的人生“模具”,才能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同时还要注意到这时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格活跃,自控能力差,兴趣广泛而不持久,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成长历程。面对这些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耐心、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要知道行为是思维的表现,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走进学生,接近师生间的距离,再施以有效的教育策略,使学生自主认识到错误,并自愿改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在教育中遇到问题,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展工作,积极引导,以鼓励、赞扬为主旋律,进行卓有成效的正面教育才是成功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教师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态度,所谓的后进生、差生并不是学生差,而是教育者的水平差,只要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后进生也会转化为优等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长为可造之才。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启蒙期,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想要把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学校必须加强低年级的师资配备,选拔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担任低年级教学,坚决不能让习惯培养输在起跑线上。必须从学生入学第一天抓起,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途径,教师在孩子心中是标尺、是榜样,是神圣的,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
农村学生养成教育路径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