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学习目标: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和衡量指标,以及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学习重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和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学习难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第一节城市化定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埃尔德里奇(H·Eldrig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由于这一提法简洁,包容性广,可比性好(可用城市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被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普遍接受。
(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社会学角度的城市化概念
L·沃思(L·Wirth)从社会生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行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金(P·Soro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
日本社会学家矶村英一进一步认为:城市化应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三个方面。
尽管生活方式的转变难以直接度量(间接的可用文盲率、语言统一率、大众传播普及率等),但城市化中包含生活方式转变的概念为各个学科所认可。
经济基础过程城市化现象
社会文化过程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现象
城市性质的增强(人口数量、密度,Ⅱ、Ⅲ产业比例上升等);城市向外膨胀
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换)
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是从人们的集聚状态、经济活动形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来研究城市化,但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就是从人和土地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地域”出发,对城市和城市化进行研究,认为:Ⅱ、Ⅲ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
(二)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三)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词有以下含义:
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一)弗里德曼对城市化过程的区分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Ⅰ(Urbanization)+城市化Ⅱ(Urbanism)〗
二、城市化过程的类型
城市化Ⅰ:即“物化了的城市化”(实体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包括:
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等;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等;
③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等。
城市化Ⅱ:即“无形的城市化”(精神上的城市化、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产方式转为城市意识、方式、行动的过程;
③城市市民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作用于整个国家的地域空间,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正统的城市化)(城市化Ⅰ+城市化Ⅱ)
既有人口、非农产业的地域集中等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过程(如欧美发达国家)。
假城市化:景观推进与经济发展适应, 缺文化扩散
过度城市化:景观推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文化扩散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消极的城市化)(城市化Ⅰ)
中国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