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生活中的上下通达之道——《中庸》的哲学思想
陈赟讲授
主要内容
(一)《中庸》的基本情况
(二)“中庸”的内涵
(三)《中庸》的哲学思想
(一)《中庸》的基本情况《中庸》在中》中的一篇,而《礼记》是所谓“六经”中“礼经”的一部分。到宋明时代跻身在《四书》之列,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可以看出其所处的地位与意义。
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直接将“中庸”看作儒家历圣相传之血脉,这一看法得到了后人的肯定。
(一)《中庸》的基本情况《中庸》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
执中与《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传”:“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中,也就是中的执持,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传统的精髓。“中庸、大学自程字择之《礼记》之中,以为圣学传心入德之要典,迄于今,学官之教,取士之科,与言道者之所宗,虽有曲学邪说,莫能违也,则其为万世不易之常道允矣。”“中庸之义,言性、言天、言隐,皆上达之蕴奥,学者非躬行而心得之,则故不知其指归之所在。”(王夫之《章句》)在这个意义,中庸之道就是汉文化灵魂的最直接诠释,中国国家灵魂的直接诠释。
(一)《中庸》的基本情况作者情况
《孔丛子》记载:子思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困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四十九篇。
《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与此相合:
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作《中庸》。
《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
(一)《中庸》的基本情况作者情况
《韩非子·显学》写道儒分为八,八派中就有子思之儒,是儒家在战国时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派别,这一派别与孟子有思想上的关联,所以,《荀子·非十二子》亦将子思与孟子并称。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而《中庸》中多记述孔子的话,而在子思那个时代就有人怀疑这些话非孔子所说,而是子思假托。
(一)《中庸》的基本情况作者情况
对此子思子本人说:
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正其辞,然犹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者何?"公曰:"于事无非。"子思曰:"无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为臣之辞,臣之辞无非,则亦所宜贵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孔丛子·公仪篇》)
这段文字一方面说明子思书的确包括子思所记孔子言论,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孔子语当时就被怀疑为子思假托,而子思早已予以驳斥,认为自己所记述的不失孔子思想的宗旨。
(二)“中庸”的内涵
在论语中就可以看到如下的记载: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表明中庸这个词语有着更为古老的内涵,早于《中庸》,确是与孔子有关。
几种解释:
(1)汉代郑玄:“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说文》用部有:“庸,用也,从用庚”。考之文献《舜典》说“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荀子·王制》有“则庸宽惠”,解作“用”解。
(二)“中庸”的内涵
(2)朱熹《中庸章句》引作程颐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并阐发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王夫之对朱熹的批评:在朱熹之前从无将中庸之庸作“平常”解者。
因而,我们选取的解释是“中庸”即“用中”。
(二)“中庸”的内涵
中,“从口、|,上下通”。(《说文解字》)。上下的相互通达就是中的核心含义。《说文广义》(船山全书第240页)值得注意。“通达”与“道路”。“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大戴礼记·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庸,用。《说文》庸,用也,从庚从用;言用之更新而不穷。(船山全书,6-452)庸可理解为日用,中庸则为日用生活中的(周易,变化的周遍性)上下通达之道。“日用”亦是更新之意。(6-452)惟其日用更新,故“中”用(去声)必为“时中”(随时而中)。
《中庸》的哲学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