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了唐代至清代中叶的大曲、词、诸宫调等多种音乐的曲谱,对认识我国中古音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音乐文献价值。柳永慢词《八声甘州》情境至深,意绪满贯,在词史中亦是丰碑之作。《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恰巧收录了柳永慢词《八声甘州》,本文重点对其曲牌音乐由来及曲体本身进行考析。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八声甘州曲牌柳永慢词
甘州,今指位居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腹地的甘肃省张掖市,自北凉沮渠蒙逊定都张掖,史称甘州外,隋、唐、西夏皆称甘州名。隋唐时,甘州边地较之中原稳固且富庶,边民充实,民谣歌舞兴盛。唐玄宗时,酷爱乐舞,尤以边地夹杂胡风乐舞为甚。有道是“开元二十四年(725),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①玄宗一朝期,以“胡部新声”的名义,从河西地区传入长安一带的乐曲,受到宫廷极大的赞誉。唐玄宗为此还颁布了“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奏”的诏令(见《新唐书?礼乐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边地节度使为了迎合皇帝对胡乐嗜好的需求,纷纷向皇帝进献乐舞。如昭义军节度使王皮休献《继天诞圣乐》二十五遍;②南诏异牟寻遗使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进献《南诏奉圣乐》进献③;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凡十二遍④。
据笔者考证,边地曲《甘州》进入宫廷,成为大曲,时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由喜爱乐舞的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⑤入朝进献。《甘州》进入宫廷后,由教坊乐工改编、加工为大曲形式《甘州》,倍受时人青睐。《教坊记》所载唐四十六首大曲中,《甘州》大曲排名第七,足见其影响之大,出演之繁盛。至宋代,音乐的重心逐渐由宫廷走向民间,并随着文人音乐的兴起,出现了对已固有的曲调填写新词的潮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属于大曲形态的《八声甘州》最终也演化成为了曲牌⑥。
《八声甘州》曲牌深得宋词坛的偏爱,如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便是以《八声甘州》为曲牌而填词的典范之作。自柳永后,苏轼、辛弃疾、张炎、吴文彦等词家纷纷效仿,均有《八声甘州》佳词问世。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共81卷,由庄亲王允禄和周祥钰、邹金生等众乐工编纂而成,宫廷殿刊朱墨本印制。《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下简称《新九宫大成》)共记录北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南单体曲牌曲1513曲,北曲581曲,共2094曲,外加各种变体曲2372个,共收4466曲。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我载方面极为宝贵的活化石资料。
《新九宫大成》共收《八声甘州》12首,其中,单曲9首,套曲2首,又一体1首。《新九宫大成》卷一所收第1首《八声甘州》即是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该词以工尺谱记谱,仙侣调为调名,以本宫正曲为收。柳永词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韵)。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二韵)。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三韵)。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四韵)。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五韵)。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六韵)。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七韵)。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韵)。”柳永是第一个写《八声甘州》词的人,《词谱》将其誉为正体。《词谱》卷25谓柳永《八声甘州》云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