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粒子性
17世纪明确形成了两大对立学说
牛顿
惠更斯
微粒说
波动说
19世纪初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
由于波动说没有数学基础以及牛顿的威望使得微粒说一直占上风
19世纪末光电效应现象使得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光子说:光具有粒子性
对光学的研究
从很早就开始了……
圆屏衍射
圆孔衍射
钢针的衍射
增透膜
薄膜干涉
镜面检测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表明光确实是一种波
光电效应
当光线(包括不可见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金属中有电子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阳极
阴极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1)存在饱和电流
光照不变,增大UAK,G表中电流达到某一值后不再增大,即达到饱和值。
实验表明:
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将电源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
当 K、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c 时,光电流恰为0。 Uc称遏止电压。
(2)存在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
阳极
阴极
为什么会存在遏止电压?
-
+ + + + + +
一一一一一一
v
最大的初动能
E
E
U
F
K
A
I
Uc
O
U
光强较弱
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
遏
止
电
压
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