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
金观涛著
目录
总序 3
序 9
一从马克思到韦伯 13
二现代性的两大要素: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 19
三现代性的第三要素:立足于个人的民族认同 29
四系统论的综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42
六价值和社会的互动:系统演化论的史观 64
七现代社会第二个层面的建立: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79
八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学习、立宪与内部整合 100
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16
十在俄国革命的背后 130
十一现代价值的危机和第一次全球化的终结 153
十二否定个人权利以及种族主义的畸形发展:法西斯主义 170
十三现代社会结构的自我修正 184
十四告别二十世纪:轴心文明与大历史观 198
后记 212
总序
博源基金会是由秦晓与何迪两位先生倡议成立的一个学术性团体,着眼于当代问题的研究,秉持开放、理性、包容的精神,志在建立一个学术的平台。秦晓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论》一文中说:“‘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社会。这一转型自晚清始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哈贝马斯语)。重新提出这一问题,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对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民众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呼唤。”
为此,博源基金会在2008年提出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课题的基础上,于2009年3月的理事会上又提出了编辑出版《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的构思,指出:“中国的现代性转型是一个跨世纪的,至今未完成的方案,是一个需要对现代核心价值观,对未来模式和路径重新认定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以求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社会共识,应该成为基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很认同博源基金会诸君的看法与价值理念。百年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国族求生存、发展而起的各种变革运动中,从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自强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包括清代“废科举,设学校
”),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11年国民党共和革命,1949年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建构,一直到1978年开放改革所展开的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这一连串的变革运动背后,确有一股强烈的动力,那就是求国家之富强,求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但无可讳言,这一连串变革运动,不论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自愿的或不自愿的,都在向“现代的西方”借鉴学习,向西方取经(应指出,社会主义也是西方的,它是“反西方的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到启蒙的价值理念(如理性、自由、民主、人权等)都一一进入中国。故百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学术乃至生活形态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巨大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造成的。百年来一系列变革运动实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中国现代化。整体上,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有方向性的历史过程,即是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性)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亦即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程。我们应该强调指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绝不仅是求国家的富强(经济现代化是而且仅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性,不多也不少,是指一个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中国前现代社会的传统的文明秩序(一个主要以儒学三纲六纪为规范的帝国秩序)已倾圮解体,而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还远远没有完全建立,今天仍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理解,中国的社会转型,其意涵实远不止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也不仅是像美国反殖民的独立革命,还是涉及器物、制度和价值系统的文明形态的转型。
中国的现代性或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的建立,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是以欧美的文明形态为参照系统的。150年前,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脱亚入欧,可说是第一个非西方国家以西方的现代性为范本而成为东方第一个现代国家。但值得特别指出者,日本的现代性之建立虽是以西方为范本,但是仍有强烈的日本文化的性格,故是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现代性。日本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有“共相”,也有“异相”。无可否认,欧洲依启蒙运动建构的新文明形态是现代性的最早的个案。19世纪以后,欧洲一直被视为世界先进的文明范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世界的“兵工厂”而转为资本主义“自由之堡垒”,亦自然而成为“西方现代性”之表率。但不能忘记,1917年俄国共产党革命之后,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已在资本主义之外提供另一条社会发展的道路。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挑战资本主义的世界力量。以俄国为领袖的苏维埃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更构成了冷战时代东、西对垒的两大阵营。依马克思原本的理论讲,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但在长期的冷战时代,在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却是作为一种更优越的“现代性”(或曰“超现代性”)向资本主义的现
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原版KINDLE)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