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第七讲
朱熹下篇
朱熹上、下篇的思路对比
下篇:
从本体论(理一分殊、理气关系)
到心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到工夫论(道心与人心之辨)
上篇:
从工夫论(涵养省察、居敬穷理)
到心性论(中和之悟、心统性情)
到本体论(《仁说》)
下篇
理一分殊
理气之辨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道心人心
壹
贰
叁
肆
理一分殊:程颐、李侗到朱熹
程颐: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遗书》卷二十五)
程颐: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遗书》卷二上)
程颐: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易传序》)
理一分殊:程颐论《西铭》
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本二也)。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
《答杨时论西铭书》: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
理一分殊:墨氏二本之说出自孟子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理一分殊:墨氏二本之说出自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理一分殊:程颐、李侗到朱熹
“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延平答问》后录·跋)
程颐:伦理学的角度
李侗:方法论的角度
朱熹:形上学的角度
中国哲学史-朱熹下教学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