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
就。2004年,,
%;人均突破1000美元。但同时
我国的资源、环境也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问题。据
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当年GDP的5%—7%。随
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绿色GDP”和“循环经济”
日益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和社
会的全面进步。
“绿色GDP”和“循环经济”。
2.“绿色GDP”和“循环经济”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
?
名词点击:
绿色GDP,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
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
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
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人类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不仅依赖GDP的增长,还依赖自然
资源环境和谐统一度的提高。绿色GDP不仅能反
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
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
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绿色GDP占GDP的比
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
面效应越低。
(摘自《人民网·知识库》)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
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把经济活
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
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
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
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
的程度。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经济增长的资
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必由之路。
(据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
做P103探究1
专家点评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冰指出:在宏观经
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是GDP,但它
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
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能
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不能反
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
社会公正。如果只注意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
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而人民生活质量
却下降了局面,而且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
增长。(摘自2004年11月《经济参考报》)
探究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之后,
各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纷纷推出新举措。安徽全
面取消农业附加税,北京政府投资向郊区转移,武汉给进
城民工“市民待遇”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批评单纯追求
GDP增长的干部,说“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合格的”,他
要求干部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存环境”;山
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平安山东”的决定,力争用三
年的时间,使山东省成为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
湖北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依托资源培植文化产业,带动全
面发展;深圳市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决定将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时间表推迟5年,并在新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增加了
“公共交通分担率”、“登记失业率”等内容。
判断思考: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参考答案:
(1)全面取消农业附加税,给进城民工“市民待遇”,保护
生存环境,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等,都是从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坚持了以人为本。
(2)建设平安山东,创设稳定的政治环境,培植文化产
业,来带动全面发展,在新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增加了“公
共交通分担率”、“失业登记率”等内容。实现经济、政治、
文化的全面协调和良性互动,坚持了全面发展。
(3)关注农业和农村,投资向郊区转移,重视生态、创
设稳定环境等,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
调发展,坚持了可持续发展。
(4)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存环境”,是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人类的永续发展,坚持了可持
续发展。
今日张家港
张家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实惠?
给我们什么启示?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
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树
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
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
迫切需要。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