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8-01-22 17:43:57 新媒体研究2017年23期
杨文治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爆炸式增多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拓展,一方面为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假新闻提供了滋长的温床。文章围绕新媒体时代假新闻泛滥的现象,探究了在新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假新闻的手段,旨在探索新媒体时代如何从根源上杜绝假新闻的产生。
关键词新媒体;假新闻;成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3-0006-02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比拟的便利,迅速发展扩张。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现代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的创新,但是信息的产生、传播的便利性却给信息造假者和虚假新闻提供了条件,它们借助着新媒体平台,迅速在民众中传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大量未得到有效甄别的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若新闻工作者不能有效辨别,加以引用会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不仅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给新闻行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1 虚假新闻的成因探讨
1)利益驱使下的新闻造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一股浮躁之风在社会中悄然兴起,在媒体中也不例外。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过度商业化导致媒体由于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社会公德的考量。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一些媒体不惜不择手段的渲染炒作新闻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获得更多更大范围的受众。在对新闻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夸张、渲染的成分在其中,导致报道失实。甚至,有些媒体把新闻看作了商品和牟利的工具,主觀臆测和凭空捏造一些虚假新闻和虚假报道,给大众造成了极坏的影响[1]。
2)媒体自身缺少自律。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多种形式的新媒体、自媒体正在不断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媒体和媒体新闻工作者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德心缺失的不良现象,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随意地对报道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手法运作,例如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梁换柱等,来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博取大众眼球。在面对一些具有争议或者尚未证实的新闻时,一味追求轰动效果,抢夺新闻时间,不加查证和核实消息的来源,也不进行深入地调查,就直接刊发出来,给虚假信息可乘之机,也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3)新闻工作者自身专业能力不过硬。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媒体从业者如果没有及时根据时代要求提升自我,就难以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具备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真伪判断能力,对于来源不明的信息也不能进行深入调查,自身业务能力的欠缺导致对于所在的领域不熟练不精通,专业知识和新闻编辑能力都和时代的具体需求有着很大的出入,这种情况下工作,就很难去从自身上掐断假新闻的传播链条[2]。
4)新闻的监管制度不完善。在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的监督监管也必须随之增强,但是现阶段的新闻媒体的监管还存在着监管机制不健全、媒体内部的审核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给虚假新闻的泛滥带来可乘之机。新闻核实不到位,媒体自身的把关环节有疏漏,同时对于惩治虚假新闻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造成虚假新闻的造价成本低,处罚不严甚至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惩治。一些媒体从业者从事造假时也会滋生侥幸的心理,久而久之
新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