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产业专题
产业经济现状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虽增速近年下缓,但仍属于高速增长型。
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增速排名全市第四,为“十二五”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海珠区GDP从2001年以来基本保持这快速增长,01年仅59亿元,13年增长至1143亿元,增长近20倍。2003年是海珠区GDP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GDP增加329%,%,2005年以后基本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增速仍有14%,属于高速增长型。
经济总量在广州市各区中排名较低,但后发优势大
2013年,在广州中比较,%,在各区排名中仅排名第六位。
第一、、,远远小于1。,在广州中的地位比较低。相反,,与天河区并列第二,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很强的对外服务功能。
人均GDP增长迅速,但与全是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海珠区人均gdp增长迅速,06年仅27000元,13年增长至72000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根据经济增长动力与人均GDP水平的之间的关系,海珠区正处于这阶段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2013年,海珠区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 亿元,增长 %。第一、二、:: 。
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
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极其小。%,而2013年更是微乎其微,%。第一产业属于自给自足型。
第二产业比重在2006年断崖式减小,且之后逐年变小。2006年,广州在原有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中加入了”中调“战略,对中心城区进行城市更新,优化提升;海珠区属于中心城区,在中调战略的指导下,大量的工业外迁,所以第二产业下降迅速。 %,而到2013年,%。
第三产业比重在2006年突然增加,并逐渐增加,也是源于中调战略。%,%。继天河、越秀之后,海珠区成为第三个三产超85%的城市。
从产业结构来看,海珠区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按照三产的比重分配关系,可知海珠区目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现状产业分析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在海珠区产业结构中地位低下。
2013年,,%,。
第一产业中,主要有农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2013年,,,。
相比上一年,%。其中,仅仅蔬菜产值保持稳定,其余均不同程度下降。如表
总体趋势——增加值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占全区GDP比重逐年下降
2013年,,%,。,。
2011至2013年年间,工业与建筑业增加值之比基本保持在3:2。工业在第二产业中未占主导,且增长缓慢,2012-2013年间,增长不到2%。可见工业在海珠区整个产业环境中的衰微。
2013年,工业增加值是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242亿元。
据《海珠年鉴》统计,2013年海珠区工业主要行业类型有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运输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总体上讲,海珠区的工业在广州中不占优势,但医药制造业、饮料制药业仍有一定的地位。而建筑业,则是海珠区专业化部门之一
重点企业
重点企业,在海珠区经济发展中其带动作用。是海珠区的重点税源企业。2013年,%,%。
2012年,海珠区认证重点企业共95个。其中,有关第二产业的企业主要有医药制造(9个)、食品业(8个)和建筑业(6个)。可以看出,医药制造,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和建筑业是海珠区“退二进三”时有意留下的第二产业。
以下是第二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医药作为海珠区发展的重点产业,企业并没有集聚在政府规划的生物岛及其周边。未来产业发展时,如何进行有效的集聚,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
广州市海珠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产业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