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教育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即是”经济关系市场化”。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同时阐释了教育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和特点。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市场经济马太效应宏观调控
引言
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怎样认识和解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教育领域来看,怎样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它是竞争性价格,市场供求,市场体系等一系列市场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1]。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关系市场化。竞争性市场是全部经济关系的凝结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中;全部生产要素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而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在供求关系上,市场要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在量的关系上表现为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在资源配置上,则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市场经济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进一步加重
从目前来看,农基础教育未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同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种失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牺牲了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占同龄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儿童享受不到较好的教育。这种失衡显然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宗旨[3]。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中大多的限制性因子,使得资源的自由流动性得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市场机制的内在动力下,大批教师尤其是青年优秀教师纷纷流向城市,表现出了极为严重的”缺钙”和”骨质疏松”症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城市的师资力量在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市场经济运行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由于其存在明显的竞争机制,使得原来人才与岗位之间”一对一”的分配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对一”的竞争型关系。需求方在供求关系上表现出更大的选择的主动权,从而使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先天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表现出明显的有心无力。所以,看似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在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是一筹莫展,仍旧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如何面对当代社会对人才的严格挑选一个严峻,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增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由于增长率的不同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九五”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1996年的倍上到2000年的倍,200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2004年为倍,2005年为倍。经济条件是制约现代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便无从改善,师资力量得不到补充,教育质量的提高将受到极大的束缚。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教育发展探讨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