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码:CHN-304-G03-H
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一期)
扩大中国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服务,促进高危人群及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对艾滋病综合防治服务的全面可及
工作计划
(2010 年1 月-2012 年12 月)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O一O年一月
工作计划
(2010 年1 月-2012 年12 月)
一、背景
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以来,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逐步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10月底,网络直报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32万例,其中艾滋病病人约10万例,报告死亡病例约 5万例。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评估的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目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
甘肃省自1993年发现第1例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疫情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更是出现快速增长势头。截止2009年12月底,全省累计发现HIV感染者932例,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和79个县(市、区),其中艾滋病病人299例,死亡145例。2009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6例。通过Workbook模型对全省2009年现存活的HIV感染者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我省模型估计现存活的HIV感染者人数为4242人。我省注射吸毒者人群规模为17000余人,暗娼人群规模为54000余人,男男性行为人群规模为72000余人。全省艾滋病疫情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呈逐年较快上升趋势;二是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三是三种传播途径并存,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四是艾滋病发病及死亡情况严重;
五是艾滋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六是存在艾滋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起步晚并面临着巨大挑战:普通群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自我防范意识差;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率较低;通过性行为感染性病、艾滋病的比例持续上升,女性患病比例逐年加大;吸毒人群静脉注射比例逐年上升。另外,针对男男性接触人群综合干预工作刚刚起步,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覆盖面有限,防治经费虽逐年增加,但投入与防治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监测信息系统尚不完善,高危人群干预措施覆盖范围小;缺乏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的政策保障和有效机制。因此,甘肃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防治形势正处于关键时期。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均成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艾滋病防治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继国家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 年)》后,甘肃省政府于2006年印发了《甘肃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省财政也逐年加大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的投入,从2002年的10万元增加到2005年以后的每年210万元,部分市(州)、县(区)也从无艾滋病专项经费到目前有一定数量的专项艾滋病防治经费,这些均促进了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和本项目在甘肃省的有效实施。
甘肃省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于2006年7月启动。我省覆盖兰州、天水2个市7个区,受益人口达330多万人。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扩展了业已开展的针对重点人群(暗娼、男男性接触者、流动人群)的一系列有效干预措施,包括宣传教育、行为改变干预、自愿咨询检测、推广使用安全套及性病门诊的管理,提高大众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目标人群在商业性行为(同性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加大动员和组织基层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发挥NGO在相关领域的优势,推动干预工作深入发展;开展专题调查,提高对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指导当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实践。
甘肃省第六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于2008年1月开始实施,覆盖甘肃全省,重点促进社会组织的参与。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活动,增加了高危人群干预的覆盖面。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项目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补充作用。
新的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以下简称全球基金项目)整合了中国现有的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和第八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并进一步纳入到国家艾滋
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一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