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目录
1、马克思主义哲学难点、重点、热点问题研究(1—22)
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讲授要点(23—61)
3、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难点研究(62—122)
马克思主义哲学难点、重点、热点问题研究
(2002/1/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开始并立即进入高潮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1980年后,在摒弃了“两个凡是”等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这场讨论转入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学术探讨。争论的主要问题是: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能不能说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逻辑证明是不是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此外,这场讨论还牵动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等问题的探讨。
(二)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热烈讨论发生在1980年至1984年间。参加这场讨论的学者很多,讨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文艺理论及其他领域。专为这场讨论发表的论文也多,据不完全统计达七、八百篇。这场讨论中提出了很多争论的问题,其中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包含人道主义,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本质、核心,人的本质是什么,衡量历史进步的最高尺度是人还是物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不是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以《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如何看待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异化,等等。这场讨论在80年代初的中国之所以如此热烈,有两个重要背景:(1)在刚结束的“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各种非人道的现象。据此,哲学界一些同志提出了要重新估价人道主义的问题。(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范围内有一股比较强大的人本主义思潮,这股思潮也在我国发生了影响。通过讨论,大多数学者肯定了人道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进步作用和在现实伦理领域的积极作用,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道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界限,认识到马克思立唯物史观是清算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人本主义唯心主义的结果,批评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着异化的错误观点。
(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正式开始于1988年,90年代仍在继续。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和焦点
,与此前进行的两场讨论有关。一是1978年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提高了对实践的认识,引起学者们对实践的涵义、属性、要素、结构、功能、类型的全面研究,其成果之一是拓宽了实践的领域,使实践的范围不只是在认识论范围里,而且也扩展到历史观和本体论的范围。二是1985年开始的关于如何改革旧的哲学体系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现行的旧哲学体系是走了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现行的体系。
在这场讨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对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论断没有分歧,但对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则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引起了较激烈的争论。第一种观点自称为“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全部哲学都不脱离实践,是实践的世界观展开的形式。“实践本体论”认为,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实践中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只是实践活动的存在,人类是通过这种实践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实践以外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法认识的。它比“物质本体论”更高级、更现实,从此结束了抽象的“物质本体论”。第二种观点自称为“实践一元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和说明,不是建立在物质一元论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实践是社会的本体。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第三种观点自称为“物质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的本质或本体(本原)问题,看作是世界观的基础和认识论的前提。列宁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基石的标志客观实在的物质范畴,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立足于唯物主义谈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实践不是本体,而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和实践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第四种观点自称为“物质一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既不同意“物质本体论”,又不同意“实践本体论”,主张物质与实践的统一本体。第五种观点自称为“超越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本体论化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方法,现代哲学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这种思维方式,主题不再是追究世界的原始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观,把唯物主义和唯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难点重点热点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