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节选)
大学语文2006-2
1
首先,差别是表象而非本质。
养猴人的寓言。朝三而暮四则大怒,朝四而暮三则大喜, 就是
因为猴们只看到表象,而没有看到本质。
差别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
差别是因为相比较而存在,大因小而存在,长因短而存在,上因
下而存在。差别相互转化,大者与更大者相比,则为小,小者与更小
者比,则又为大。所以绝对的差别是不存在的。
差别的根源还在于观察者的主观尺度和特定角度。
一座山和一堆垃圾,实际上山的体积不知比垃圾堆要大多少倍,
但我们却往往说山小,而垃圾堆大,就是因为对山和垃圾堆所采用的
尺度不同。主体不同,所得结论也不相同。草料和黄金,人以黄金为
贵,而驴子则以草料为贵。
大学语文2006-2
2
《秋水》是《庄子》中的长篇,用篇首的两个
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与
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
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
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
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本段结
构完整,论证周密,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
大学语文2006-2
3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
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
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
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
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
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
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
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
步。
大学语文2006-2
4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
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
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
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
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
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大学语文2006-2
5
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本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
故事。
作者假托河伯与海若这两个虚构的人物对话展
开说理,阐明观点。
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而河伯所代表的
正是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作者把抽象的哲学观点寄寓于具体可感的寓言形象中,不直说道
理,而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富于艺术趣味。
大学语文2006-2
6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泾:指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涘:水边。渚崖:水洲岸边。辩
通“辨”。马蜂马虎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
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一时间两岸和水
中沙洲之间连是牛是马都不能分辨。
大学语文2006-2
7
大学语文2006-2
8
庄子擅长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的场面描写。《逍遥游》对鲲
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秋水》中的秋雨到来,沟满河平,百川奔
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庄子还善写惊险场面,惊心动魄。毛骨
悚然。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
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
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田子方》写列御寇善于射箭,他张弓拉箭,尚未射出时,肘是放一杯水,箭射出去之后水不会倾洒一点。
说明他平衡能力之高。他射箭时的表情,呆若土木之人。后来伯昏无人对他说:“尝与汝登高山,汗流至踵”列御寇
怕他从悬崖摔下去,吓得冷汗满身,哪里还有心思射箭呢?针对列御寇这种心情,伯昏无人说:“夫至人者,神气不
变”说明列御寇还没有达到忘我的境界。
这种惊险场面的描写,在诸子散文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前人评论说:“警
辟奇险,绝
北航-大学语文-秋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