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校本教研的沃土中生长—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假如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流,那么,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而我,一个走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校本教研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在校领导和四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的集思广益下,在“确定主题、研究教材、研讨教法、走进课堂、不时反思”的研究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一、确定主题,进入课例研究的主角
作为四年级语文组最年轻的教师,我有幸成为了我们四年级课例研究的执教者,围绕着“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主题,我选择了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的第一课时做为教学的课例。《猫》是老舍先生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人爱猫、猫亲人”,为我们发明出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这篇课文虽然通俗短小,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大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呢?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自身初步的考虑,并写出了本课的第一份教学设计。
二、同伴互助,在课例研究中提高
教师之间的广泛而真诚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
我的教学设计得到了教学专家蒋校长的亲临指导,无论是解读教材、整体的优秀教案还是具体的教学环节,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这让我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考虑,使让我明白了我不只是在教教材,更是在教语文。我们四年级组的教研组长肖老师和其他语文老师也针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珍贵的意见和看法,我把这些意见通过整理和筛选,形成了我的第二份教学设计。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我的教学过程以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两次试教,全组老师都参与了听课,并详细地记录下了教学过程。每次试教之后,老师们都针对我的课堂教学展开了细致的讨论,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都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我在校本教研的沃土中生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