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牵手古史让故事更有故事
摘要:根据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要求,要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继承。鉴于古诗词的特点及与历史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重点阐述古诗与历史课教学的关系,在历史课堂渗透古诗词教学,探索用诗歌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以适应新时期课改的新要求。
关键词:诗词渗透; 历史课堂; 德育为先; 文化继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44-002
一、史如海,诗如舟,凭舟望海海泛舟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诗《昔忆》,描绘的是“开元盛世”。这与笔者前几年有幸听的一堂优质课有关,所授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盛唐气象”。整节课用到了十三首诗,几乎是从头到尾用诗歌贯穿起来,从新课的导入,到盛世的表现,再到安史之乱的社会现状,最后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无一不是用诗歌呈现材料,启发思维,突破重难点。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这一点,与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中“强化德育为先”的新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其中第二项突出的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历史教材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说历史是海洋,那古诗就是滚滚长江之中漂浮的一叶叶扁舟。凭舟,应当是望海最合适的方式了。
二、史似景,诗似画,依画寻景景入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折戟沉沙”六百多年,锈迹斑斑,却如一幅古老的画轴,将一段尘封的历史保留了下来,再现了出来。当年赤壁的火光,依旧燃烧于时间的隧道;水面震天的响声,依旧回荡于历史的天空。诗与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古文史就不分家,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与史也是难舍难分的。诗与史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无法分开。诗言史,史含诗,诗可证史,史可释诗。以诗叙史,生动形象而又义理深邃;以史咏诗,内容博大而寓意深远。只有真正理解诗中之史,才能真正理解诗。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古诗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中国诗人身上,家恨国愁、儿女情长往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诗人的个人故事往往同时即是一国之事,天下之事。对于后世读者,便是史。
例如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唐朝转折性的时刻。盛世时代的荣耀日渐衰落,不再光芒万丈。深受玄宗器重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拥兵十余万人,从幽州一路南下,攻城掠地,直指长安,从内部给唐朝捅上狠狠的一刀。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如山,万里君王蜀中老。”几百年后,仍有宋代诗人张耒描写潼关之战。
756年,唐肃宗即位后改元至德。这年10月,唐肃宗命宰相房琯统兵收复长安、洛阳,在咸阳县东的陈陶一战溃败。当时,杜甫困陷长安,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看见安禄山部胜利归来的骄横情景,满腔悲愤,便用诗歌《悲陈陶》记录了陈陶之战的史
让古诗牵手古史 让故事更有故事.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