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要:对当前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对策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10年底,陕西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 ?,我区达到37% ?,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总体而言农机化发展水平还是偏低的。那么,发展滞缓、水平偏低的原因何在呢?存在着那些突出的问题呢?通过深入镇、村,采取自上而下、就地座谈等形式,同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手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对汉台区农机化发展现状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分析,找出了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汉台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村人口28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年均种植粮油作物37万亩次。汉台区是陕西省最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之一,水稻和小麦是全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分别在16万亩和8万亩左右;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
10万亩左右。近几年来,汉台区农机工作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国家对农机购置实行补贴政策为契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使我区农机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拥有拖拉机160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40台,联合收割机58台,农用机电排灌机械224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17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302套,机具配套比1︰。全年机耕面积达22 万亩,机收面积14万亩,利用机电灌溉的耕作土地万亩,机械植保面积15万亩。% ?,其中机耕水平60%,机收水平65%,机电灌溉水平 80%。农机行业从业人员达1088人,维修网点79家。农机经营、作业服务总收入4335万元。统计数字要准确!
。
2010年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只有37%。水稻在育秧、插秧方面全部靠人力畜力,机械化插秧还在试验示范阶段,尚未形成一整套规范技术操作规程;油菜种植和收获方面均为人力操作;农产品的保鲜、储运、加工、包装等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林业、畜牧、水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更低。
。
目前在汉台区农机服务体系中,有区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1个,镇级农机管理站15个,共16个。区农机中心是区农业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都由区财政拨款供给。但是乡镇有部分早年聘用的农机专干,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得到根本性保障。另外,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机大户的培育扶植力度不够大,没有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人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汉台区农机中心现有职工17人,其中有10人年龄超过50岁,人员老化,急需补充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农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有相当部分农机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技术、新设备掌握不够,对农机法律法规未能吃透。农机技术储备不足,推广缺少经费,手段落后,难于引进、示范、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
,发展不平衡,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拖拉机拥有量1605台,用于农田作业机具864台中,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机具配套比仅为1︰;耕作机械多,种植、植保、收获机械偏少;用于粮食作物机械多,用于经济作物机械偏少。
。一是人们思想不够开放,对农机化发展的认识还有偏差,对农业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积极性不高,自给自足小生产观念还很强;二是政府有关部门未有足够重视,对农机的投入和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单户耕作模式,使农民在耕作土地时没有较大收益,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四是农耕土地的集约化或土地的流转市场化运作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旧的农业生产方式还难以改变,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不够完善。社会大生产形成之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必须要得到很好的解决,剩余劳动力必须要得到妥善的安置,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快,这样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发展机遇与挑战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