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心理学分析现今各种“门”事件
摘要:自“艳照门”后,各种“门”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铅笔门”、“兽兽门”、“天台门”、“已经出到第七季的闫凤娇门”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门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门”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各种“门”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门”道德审判网民心理
“门”事件起源
所谓“门…”已然成为了现在网络的流行语,它起源于著名的“水门事件”,自此之后,“门…”就被用来指代一些“带有爆炸性的事件及新闻”,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前央视足球评论员黄健翔的“解说门”,欧洲意甲联赛中的“电话门”,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门…”并不只是指一些政治上的丑闻,娱乐、体育等行业的大事件也可以被冠以“门…”称。现如今,发生一些大事件时人们都会冠以“门…”,意指关于XX的一系列事件。
起源于水门事件:1972年6月18日凌晨2点半,有五个人潜入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这似乎是一次一般意义上的入室行窃。后来在一些优秀记者的不断曝光下,这一事件的真相被证明是作为当时共和党主席的理查德·尼克松(也就是后来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授权部下,在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总部-水门大厦内安插窃听装置,为的是窃听竞选对手的备战情况,确保自己连任总统。在这次的传奇事件中,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伯·伍德沃德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水门。从此这次事件就被媒体广泛称为“水门事件(Watergate Case)”,用来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为了赢得大选当上总统而做出的种种丑行。 1974年8月8日,理查德
·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辞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水门”丑闻。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辞职。
在思考这些事件时,我们不禁要问:“门”现象传播究竟是如何形成,下文我将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解读。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提出的“场理论”为我们探究网民行为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根据场论,“生活空间”(life space).生活空间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即行为随着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比普通的刺激——反应模式更能真实地反映受众心理的复杂性、变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对“门”事件传播成因从网民、网络环境两方面作尝试性的分析。
一、网民
参与“门”事件的网民,可以分为发起者、响应者两类,发起者发布消息有的哗众取宠,满足虚拟的虚荣感;有的则是出于想成名,自己炒作。因为发起者是个例,所以笔者将着重分析作为响应者的大多数网民的心理特征。
1、集体无意识与道德审判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分析心理学用语。它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集体无意识”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强调人
新闻心理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