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需求预测
1、需求预测年限及方法
预测年限
本次规划需求预测以2030年为预测年限。由于目前前海合作区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所以不进行基础年的校核分析。主要参数结合深圳市2030年综合交通模型(CTS-1)中所标定的参数确定。
预测方法
整个需求预测过程采用反复迭代的方法来平衡各预测阶段中的相互影响,以维持需求预测模型系统的整体平衡。这样能保证需求预测结果的整体性与科学性。采用循环反馈“四阶段法”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第一阶段,交通生成模型:从前海的规划定位、开发规模,土地利用规划情况预测规划年的人口、就业岗位数量及分布。根据深圳市居民出行基本特征和交通生成率,得到预测年分区的客流出行生成量;
第二阶段,交通分布模型:通过不同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和出行成本的分布规律,结合前海建成后区域经济发展及运输网络格局发生的变化,得到对内和对外出行分布态势;
第三阶段,方式选择模型:根据出行方式选择与不同方式出行成本的概率关系,建立Logit模型,提出居民机动化出行方式的划分比例;
第四阶段,交通分配模型: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分布进行全天和高峰小时交通分配,轨道网络分配采用最优战略法,道路网络采用随机用户均衡法,从而得到预测年轨道网络和道路网络流量以及各类交通运输网络的服务水平。
交通模型体系技术路线图
164
163
十、综合交通
TRANSPORTATION
(一)目标
目标1:科学优化现有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提升国家战略区城市环境质量。
对策1:适时调整疏港交通体系,释放滨水区空间价值并提升城市活力。
对策2:客观分析既有交通设施的交通功能与战略定位及需求的关系,近远结合并着眼于长远实现,优化调整包括轨道、对外交通、城市道路等系统的空间布局及交通组织。
目标2:建构多模式、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理念。
对策1:兼顾必要性和前瞻性,科学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合理确定对外及内部交通基建规模,规划建设规模充足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
对策2:贯彻落实公交优先理念,加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和观光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建设公交都市。
对策3: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联系,重点关注并优先保障城际轨道的开发建设。
对策4:实现包括主要公交站点、地下道路等交通设施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开发,引领便捷、高效的立体都市建设。
目标3:营造人性化交通环境,提升街道活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对策1:制定优质、便捷、多样的慢行系统规划,重视与公共交通站点的有效连接。
对策2:重视慢行系统内的人性化设计,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和生态特色。
对策3:合理规划道路设施的规模与标准,科学制定停车配建标准和收费政策,使机动车使用者负担合理使用成本,减少区内机动车出行总量和尾气噪声污染。
2、客运需求预测
交通发展情景设定
——空间结构与片区定位
前海合作区面积15km2,从北到南分别是桂湾片区(约5km2)、铲湾片区(约3km2)和妈湾片区(约7km2)。根据综合规划,前海合作区将规划建设成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围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科技服务、专业服务、总部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高端服务业。
——土地利用
前海合作区采用综合功能用途的创新控制方式,综合发展用地主要包括商业性办公、商业、居住用地等具体用地性质,采用兼容性的方式引导办公、商业、公寓、居住及相应配套设施集约建设。其用地类型及开发规模参见土地利用章节。(附图:前海合作区土地利用及容积率分布情况示意图)
——交通分区
在前海15km2范围内划分99个交通小区,小区基本由主次干路以及部分重要支路合围而成。依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规划,将市域范围划分为13个交通中区,分别是宝安中心、中部组团、西北组团、蛇口、南山、福田、罗湖、布吉平湖、光明、龙岗、坪山、盐田、东部。
——人口岗位
未来前海开发规模为2600-3000万平方米,就业岗位65-75万个,居住人口15-22万人。由于交通设施是前海合作区发展建设的基础支撑条件,应该按照前海弹性发展空间的上限预测和规划预留交通基础和设施,因此,本规划按照75万就业岗位、22万居住人口建立交通模型并进行相关客运交通需求预测及轨道网络和道路网络的规模测算。三大功能片区人口与就业岗位数量情况及其百分比关系如附图、附表。
片区
人口数量
人口比例
岗位数量
岗位比例
桂湾片区
106,435
48%
266,560
36%
铲湾片区
41,159
19%
185,159
25%
妈湾片区
72,406
33%
298,282
40%
总计
220,000
100%
750,000
100%
人口与岗位分布图
人口与岗位数量
前海合作区三大功能片区人口及就业岗位百分比
深圳前海综合规划-综合交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