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校对概述
一、校对的概念
1.“校对”是由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
(1)校对,指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校对工作的依据是原稿或定本。
◆校对的职责是既要根据原稿或定本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又要发现原稿或定本本身的差错。
(2)校对,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之一。
第八章出版校对工作
(1)校对术语:原稿(付排稿)、定本、校样、副样、付印型、清样、并样等;
(2)反映校对活动过程特点和要求的概念:初校、二校、三校、核红、并样、付型等;
(3)校对方法:对校、理校、点校、折校、他校、通读等。
原稿——指经过编辑加工后的付排稿;(校对工作的依据)
定本——指稿件之外供复制生产原本用的其他类型的制作底本。
校样——送出版单位校对的版面复印样。校样的名称以它所属的校对次数为序。如初校、二校、三校,必要时还加四校。
付型样——经过几次校对改版,最后全部校样已无错误,或者虽尚有个别遗留错误但已校出的,由责任编辑及有关部门在校样上签署“付型”或“改正付型”等字样,作为最后同意交付制型的依据。
清样——改完版打出的尚未再次校对的校样。包括上一校经校对没有错误,无须改版而再次打印出的样张。
核红——校对人员用红笔标注改错退印刷厂的三校样与印刷厂最后改正的校样进行对照复查,基本上是对改正过的地方进行核对,而无需再做通篇校对。如果版心、封面、版权页、目次等都核查无误,即可签字付印。
付型前的核红一般是校对的最后一关,必须十分细心。
并样——把数份校样上的改动部分,誊抄合并到另一份退改校样上的工作。
二、校对的任务和要求
(1)印刷厂校对
(2)出版社专职校对员校对
(3)编辑人员校对
(4)作者自校
:
(1)消除校样上不符合原稿的各种差错。
(2)使校样符合美术与版式设计的要求,消除排版的技术性差错。
(3)发现原稿的差错或不妥之处,提请编辑或作者解决。
对原稿负责,对读者、对社会负责。
例:1. 34万字人物传记 300多处问题
发家治[致]富
官[冠]冕堂皇
搅[绞]尽脑汁
残[惨]绝人寰
惊心动魂[魄]
即[既]定方针
2.《林海雪原》 100多处问题
:
:
1)在校样上检查和解决原稿排版后出现的新问题;
2)处理编辑加工遗留或疏忽的问题;
3)解决校对人员提出的疑问,消除校对员未校出的差错;
4)审核校对员的改动是否必要。
例:“德国三十年战争”(1618一1648)
“德国30年战争”
“校改”
三、校对的基本功能 P137--138
段玉裁(清):“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谓之校异同;
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谓之校是非。”
校异同功能——指校对工作具有的发现校样中一切不
同于原稿或定本的地方,并能对其予以订正的功用与机能。
校是非功能——指校对工作具有的发现原稿与定本中
的错漏和不妥之处的功用。
(1)校异同与校是非目标的统一性
①通过校是非,发现原稿自身的差错;
②通过校异同,把住录排错误的关口;
③用校异同与校是非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并订正校对
遗留的差错。
(2)校异同与校是非作用的互补性
①校异同的作用是显真保值
②校是非的作用是纠错增值
段玉裁: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
而不断是非,则多误今人。
三、校对的专业地位
陆游:“错本散满天下,更误学者,不如不刻之为愈也。”
顾广圻:“诬古人,惑来者。”
鲁迅:“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
例:“我国多年来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来”“未”
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的关系:
同源、分流、合作、同归。
出版校对工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