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典文化扬中华传统
——谈语文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经典诵读的协调发展
德庆县实验小学陈琦琦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经典诵读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内与课外经典诵读的协调与发展,既能扩展学生的诵读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谓相得益彰。
【关键词】动态课堂领会文本活动积累拓展协调
【正文】苏轼曾言:“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一枕经典养气骨,无边诗书陶性情。诵读经典,就像领略全世界的美,古今中外数千载文明呈现眼底。诵读经典,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集中注意力,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奠定学生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
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语文书中的经典材料进行阅读,那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得到的启发是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诵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课内学习与课外诵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应该大胆地引导学生拓宽诵读的范围,引领学生走进课外经典诵读的缤纷世界。
一、灵活取舍,动态把握,择好拓展时机。
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知识、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因此,我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安排、取舍,动态把握,择好拓展时机。如教学翁卷的古诗《乡村四月》时,我利用激趣导入:“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不想挑战自己,和老师对诗?”学生们兴致盎然,于是有“明月松间照”学生对诗“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学生对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接着我引出“田园诗”,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课教学。学完古诗后,我启发学生:“你还能背背别的田园诗吗?”抓住这一点进行有趣的诵读活动,《江畔独步寻花》、《过故人庄》、《山居秋瞑》等皆成为学生的诵读材料。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诵读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依托文本,领会内涵,选准拓展内容
课内诵读是点,课外诵读是面。我们不仅要择好拓展时机,还要选准拓展内容。可以结合文本内涵,选择和课文有紧密关联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经典诵读的协调发展。具体做法有:
1、结合文体,指导诵读类型经典
在教学某种文体的经典内容时,我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进行课外诵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教学范成大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后,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三步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然后适时让学生拓展诵读、自学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又如学习了《自相矛盾》、《惊弓之鸟》等成语故事后,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了《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等寓言故事后,引导学生诵读《中国寓言故事》;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介绍《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名著改写本》让学生阅读等。
2、根据作者,指导诵读系列经典
诵经典文化 扬中华传统.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