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教学目标
B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古代农业生产体系: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事业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进步
【讲述内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西汉时的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
①铁犁牛耕技
发达的古代农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