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72 学分:0
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是将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运用于旅游服务业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需具有一定的旅游业实践经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础知识,能运用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指导旅游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为做好旅游营销、旅游服务和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和指导。
二、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三、教材:
《旅游心理学》, 刘纯著, 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四、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总成绩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休闲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科学,明确旅游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的意义,了解旅游产品及其特点,掌握旅游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休闲与旅游
一、休闲活动与旅游
二、旅游与旅游业
三、国际旅游与旅游科学
第二节旅游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产品及其特点
三、旅游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术语
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旅游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旅游行为的研究模式(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者的决策方式,影响旅游行为的诸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者的决策
常规决策与广泛性决策
旅游者的决策方式
第二节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
作为个体的旅游者
作为决策者的旅游者
文化与亚文化群体
教学重点:旅游者的决策方式;影响旅游行为的诸因素
第三章旅游知觉(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旅游者的知觉过程,探讨旅游者对距离、旅游地及旅游交通的知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系统
第二节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
刺激因素
个体因素
第三节旅游者的知觉过程
选择性注意
理解
选择性保持
旅游者对距离的知觉
距离对旅游者的阻止作用
距离对旅游者的促进作用
距离的知觉失真
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知觉
影响旅游地知觉的因素
旅游者评价选择对象的标准
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旅游者对航空公司的知觉
旅游者对其他交通工具的知觉
教学重点: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旅游者对距离、旅游地和旅游交通的知觉
教学难点:旅游者的知觉过程
第四章学习与旅游行为(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定义,了解行为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掌握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习
学习
学习理论
第二节旅游行为的学习
旅游动机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对减少觉察风险和购买后疑虑的学习
第三节旅游者的学习过程
经验和信息
信息的寻觅
教学重点:旅游行为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习理论
旅游动机(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动机的产生过程及其强度和方向,熟悉人的基本需要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能够分析旅游者的动机与行为,旅游者动机的多源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机
动机与动机过程
动机的强度
动机的方向
需要的分类
第二节旅游者动机与行为分析
一、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
二、旅游行为分析
第三节旅游动机的多源性
一、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二、基本智力的需要
三、探索的需要
四、冒险的需要
五、一致性的需要
六、复杂性的需要
七、多样性的需要
八、一致性与复杂性的平衡
教学重点:旅游者动机分析;旅游者动机的多源性
态度与旅游行为(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态度的定义、构成、性质及特征,了解态度如何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过程,掌握态度发生变化的原理及如何通过改变态度进而改变旅游者的行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态度
一、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的特征
第二节态度理论
一、认知不和谐理论
二、自我审视理论
三、社会判断理论
四、均衡理论
五、协调性理论
第三节态度与旅游决策
一、态度与旅游决策过程
二、态度与旅游偏爱
三、旅游偏爱的形成
四、选择提供对象的方法分类
第四节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一、改变旅游产品
二、改变旅游者的个体状态
教学重点:态度与旅游决策;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第七章个性与旅游行为(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个性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